《武训传》批判是建国后发动的第一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它从电影发端,横扫整个思想文化界。运动深入到所有的文化部门,持续了将近一年。对电影事业而言,这场运动造成的后果是极其惨重的。首先,私营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受到批判,私营影业随即消亡。其次,电影审查愈发严苛,电影指导委员会更加谨小慎微,以致在一年半内没有一个剧本通过。国营电影厂被迫停产。再次是“对电影人的思想和精神心理的影响。新中国电影界普遍流行达几十年之久的‘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心理病,由此开始。”[1]公式主义、概念化从此盛行。[2]尽管1985年胡乔木代表中共中央对这场运动做了“基本错误的”结论,但这场运动留下的阴影至今没有完全散去。《武训传》不能公映,不能出音像制品,绝大部分文学史和电影史著作仍旧按照主流话语来解释这场运动,把问题局限在所采取的方式态度上。 一、武训其人 武训(山东堂邑人,1838—1896)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他以乞丐之身而行兴学之事,艰苦备尝,终身不渝。为表彰他的义学善举,清政府赐其“义学正”之名号,“乐善好施”的匾额和象征最高荣誉的“黄马褂”。清国史馆将其事迹列入清史列传孝行节内。建国前,各界要人和社会名流对他都备极推崇。蔡元培、黄炎培、邓初民、李公朴、陶行知等民主人士,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何思源等政界人物,冯玉祥、张学良、杨虎城、段绳武、张自忠等军界要人,郭沫若、郁达夫、臧克家等文化名流,或为他题辞著文,或为他的义学捐款。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更是以他为榜样,创办育才中学,提倡“武训精神”,抵抗国民党当局的压力,反对当时的教育体制。1945年,中共主办的《新华日报》曾发表过称赞他的文章,[3]1943年至1949年间,中共冀南行署还设立过武训县,成立了武训县抗日民主政府。总之,武训是一位有着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山东民众称其为“武圣人”,知识界视其为平民教育的先驱楷模,国外教育界称其为“无声教育家”。[4]在遭到批判以前,他在历届政权和不同的社会中都是正面的、被褒扬的、受崇敬的形象。 1944年,孙瑜受陶行知先生之托,决心把武训的事迹搬上银幕。1948年7月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制”)投拍此片。11月初,在影片拍摄三分之一的时候,“中制”因政治形势和经济困难停拍。1949年2月,昆仑影业公司以低价购得此片的拍摄权和底片、拷贝。孙瑜加入昆仑公司接拍此片。在1951年2月拍成前,这个剧本经过三次修改。 二、孙瑜三改《武训传》 第一次修改是在1949年底,在参加了新中国的第一次文代会,征询过周恩来对武训的看法之后,孙瑜采纳“昆仑”编委会陈白尘、蔡楚生、郑君里、陈鲤庭、沈浮、赵丹、蓝马等人的意见,对剧本做了第一次修改。这是一次根本性的修改。37年后,孙瑜撰文谈到主要修改的内容:“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情节虽然作了重大修改——改‘正剧’为‘悲剧’——武训为穷孩子们终身艰苦兴学虽‘劳而无功’,但是他的那种舍己为人的、艰苦奋斗到底的精神,仍然应在电影的主题思想里予以肯定和衷心歌颂。”[5] 1950年初,“上海电影事业管理处”的领导之一陆万美在听取了剧本的主题思想和剧情后,提出建议:“我感到影片提出的问题,和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已隔离得太远。老区农民翻身后自觉学习文化非常热烈,民办公助的‘庄户学’,新型的人民大众学校已成千上万地建立。武训当时的悲剧和问题,实际早已解决。但武训艰苦兴学,热忱劝学的精神,对于迎接明天的文化热潮,还可能有些鼓励作用。因此建议,在头尾加一小学校纪念的场面,找一新的小学教师出来说话,以结合现实,又用今天的观点对武训加以批判。”[6]孙瑜按照陆的意见,对剧本做了第二次修改。 从艺术形式上讲,这次修改主要在开头和结尾。剧本原来的开头是由一个“老布贩”在武训出殡时对他孙儿讲武训兴学的故事,结尾也是由这个旧时代的老人勉励孙辈们好好念书。孙瑜将时间、背景和人物做了修改。时间由清末(1896年)改成了解放后(1949年),背景由武训出殡改成了武训诞辰111周年纪念会,讲故事的人由“老布贩”改成了“人民女教师”,听众则由老人的孙子改成了新中国的小学生。为了达到“用今天的观点对武训加以批判”的目的,女教师在影片的结尾说了一番总结性的话:“武训老先生为了穷孩子们争取受教育的机会,和封建势力不屈服地、坚韧地斗争了一辈子。可是他这种个人的反抗是不够的。他亲手办了三个‘义学’,后来都给地主们抢去了。所以,单纯念书,也是解放不了穷人。还有周大呢——单凭农民的报复心理去除霸报仇,也没有把广大群众给组织起来。中国的劳苦大众经过了几千年的苦难和流血的斗争,才在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组织之下,在无产阶级的政党的正确领导下,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权,得到了解放!我们纪念武训,要加紧学习文化,来迎接文化建设高潮。我们要学习他的刻苦耐劳的作风,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让我们拿武训为榜样,心甘情愿地为全世界的劳苦大众做一条牛吧!”[7]这段盖棺论定的话“是1950年底,《武训传》全片摄完时,经过党领导作过修改后审定的。基本上概括了《武训传》的主题思想(或称‘倾向’)和剧情发展——评述和刻画武训幻想‘念书能救穷人’并为之奋斗一生的‘悲剧’,歌颂他坚持到底的精神,描写武训发现他兴学失败的悲痛,把希望寄托在周大武装斗争的胜利上。这也是1950年初《武训传》剧本之所以得到通过并进行拍摄的主要原因之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