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感不吐不快,写散文。散文指向心灵真实,散文源于个体精神的丰富性。没有敞 开的心扉,就没有散文;没有个体的精神,就没有散文。散文是心灵的告白,散文是灵 魂的漫舞。我们所要求的是这样一种散文:敞开心灵、凸现个体、文辞优美、篇幅较短 。它就是由刘锡庆先生提出的艺术散文。刘锡庆先生说:“艺术散文,姓‘散’名‘文 ’字‘自我’。它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真实、自由的笔墨,主要是用来坦示个 性、抒发感情、裸露心灵和表现生命体验的艺术性散体之作。”(注:刘锡庆:《散文 新思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P76。)艺术散文的提法体现了一种自觉的文体意 识,它源于散文界对散文文体与美学特征的界定的分歧。因此,在我们探讨作为文体的 艺术散文前,首先有必要对其他有影响的散文观进行回顾并提出我们的质疑。 一 “大散文”观质疑 文学作品的“四分法”无疑是文体研究的重要贡献。但今天,当文学自身不断发展, 文学研究亦不断发展之时,“四分法”就不能再涵盖各种文体的特色,新成熟的文体就 要从“四分法”中再次分离、宣告独立。 散文,原是“四分法”中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分别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包含了不是 诗歌、小说、戏剧的一切文章。诗歌、小说、戏剧都有自己明确的美学特征,或强调节 奏韵律、或关注人物与故事、或借助台词、动作表现冲突……只有散文没有自己的文体 特色,无奈接纳着那三种文体外剩余的一切文字,空洞宣告着“我”是“题材广泛、结 构灵活、注重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注: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 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P174。)。这里,除了对散文内容的要求“真实的感受、境遇 ”切中了散文的要害外,并没有赋予属于散文文体的美学特色。于是,在人们以往的观 念中,散文只是“文章”的别称,只是一种称谓,而不是一种文体。 即便“四分法”的散文范畴已宽泛至此,但还经常有些已有体可依的作品被误归入“ 散文”称谓下。最常见的,就是短篇小说。所以,在从“四分法”界定的“散文”范畴 下确认艺术散文范畴之前,还有必要先明确散文与小说的界限。有许多小说因使用第一 人称、篇幅短小而被误认为是散文。这使区分小说与散文的标准:“虚构”与“真实” 无从把握。除非读者对作家的经历完全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分清小说与散文的界限是 故事。小说具有基本的叙事模式。尽管小说创作是作家创造性的劳动,但与散文比,透 过小说的叙事模式,小说的故事的元素是有限的,例如主人公爱情的波折无外乎误解、 第三者介入、志趣相异等,作家具体操作时,用自己的经验或想象按照故事中人物的逻 辑连接故事元素,故事如同可以机械复制的产品。而散文的创作却是不可摹仿的。因为 心灵与心灵不同,感情被逼到尽头的吐露是不会相同的。另外,小说的故事具有完整性 ,讲求因果联系。而散文包含的故事只是一个个的片断,它不钟情于故事的前因后果。 小说的故事可以改编成戏剧,散文则更适于做影视艺术中平行蒙太奇镜头的组接。 厘清“四分法”中小说、诗歌、戏剧与“散文”尚不艰难,但若想对“四分法”中被 称为“散文”的各类文章进行再度划分,确认艺术散文乃散文文体,难度却很大。这种 难度主要来自于贾平凹先生提倡的“大散文”观。 “大散文”观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强调散文的大气,强调“清正之气”、“行 动着的散文”“语言的清洁”,“鼓呼散文的现实感,史诗感,真情感”(注:贾平凹 主编《散文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5、P5、P21、P12、P90。)。在这一点 上,除了“史诗感”外,“大散文”与艺术散文没有太大的分歧。我们认为,史诗感是 小说、戏剧类文学所追求的,因为小说与戏剧的容量大,背景恢宏,能容纳更多的社会 历史内容。它们更多关注的是客观存在,即便塑造人物,也是注重人物是“社会中的人 ”。散文却不同。散文篇幅短小,注重主观表现。它关注的是人本身。所以它不追求、 也不适于表现“史诗感”。“大散文”观的第二层含义:散文就是一切文章。这是艺术 散文与“大散文”分歧的焦点。平凹先生在其主编的《美文》发刊辞中提出:“散文是 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注:贾平凹主编《散文研 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5、P5、P21、P12、P90。)并说:“这如同对月亮的 形容,有银盘的,有玉灯的,有桔的一瓣,有夜之眼,有冷的美人,有朦胧的一团,最 后形容到谁也不知道月亮为何物了。我们现在是什么形容也不是,月亮就是月亮。”( 注:贾平凹主编《散文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5、P5、P21、P12、P90。) 没错,月亮就是月亮,文章就是文章。平凹先生的失误在于没有认识到散文是经过了人 们审美观照的月亮,是除去诗歌、小说和戏剧之外的“一切的文章”中需要去“形容” 和界定的特殊文章。换句话说,未经审美观照的月亮就是那一切文章,散文就是被赋予 了审美情趣的月亮。散文就是一切文章中排除了实用价值,融入了审美情趣的、个人情 感的,具有鲜明的“自我”的那一种。所以,散文是文章中具有文学性、艺术性、能唤 起人美感享受的文章,而非一切文章。 关于“大散文”,平凹先生又说:“我们还有一个主张,把文学还原到生活中去,使 实用的东西变为美文,比如政治家的批文,科学家的论文,商业的广告,病院的医案, 诉状,答辩,启事,家信甚至便条。”(注:贾平凹主编《散文研究》,河北大学出版 社2001年版,P5、P5、P21、P12、P90。)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矛盾。就算实用的东西能 “变为美文”,我们无法想象平凹先生如何把诸如上诉的东西赋予大的气象、清正之气 以及所谓的“史诗感”。文学来源于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文学并不等同于生活,不 是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文学,这一点也不该有歧义。所以,文学是无法被“还原到 生活中去”的,就如同盐加水并不能制造出大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