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3)05-0080-06 滥觞于19世纪末留美华人英文自传的美国亚裔文学在最近半个世纪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并确立了在美国文坛的话语地位。在此期间,当代美国社会移民结构的变化、经济全 球化的进程、多元化语境的形成,不断冲击着美国亚裔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使其不断重 新制定话语策略,重新聚焦创作主题,经历视界不断扩大、主题不断多元化的话语书写 历程。这种流变性对应着不同时期对亚裔美国人作为美国历史书写之话语主体的建构, 推动着美国亚裔文学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美国文学的视界。 一、从沉默失语到响亮发声 美国亚裔文学创作的发展与亚裔美国人的移民史和身份政治有着同构关系。 亚洲移民在美国的最早踪迹没有被确切记录。据考证,1571年至1748年间,已有华人 在加利福尼亚造船;18世纪60年代一批“马尼拉人”(即菲律宾人)乘船来到美国路易斯 安那州。有历史记载的亚洲人大批流入美国的时间则是19世纪中叶。早期的亚洲移民大 多数是出苦力的劳工,在母国就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为了养活自己和留在母国的家人, 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每天工作将近20个小时,没有时间系统学习英语,更没有闲暇进行 文学创作。作为生存于美国主流社会边缘的群体,他们的文学话语基本处于“失语”状 态。 在19世纪末美国开始出现的亚洲人用英文创作的文本,被认为是美国亚裔文学的发轫 之作。一本是1887年由传教士资助赴美的中国学生李彦富(Lee Yanphou 1861-1938)发 表的英文自传《儿时在中国》(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1887),另一本是第一个获 得美国大学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容闳(Yung Wing,1828-1912)的《西学东渐记》(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1909)。而亚欧混血作家伊迪丝·伊顿(Edith Eaton,笔名水仙 花)1912年出版的短篇集《春香太太》(Mrs.Spring Fragrance),以及她的妹妹温尼夫 莱德(Winifred Eaton)假借日裔作家身份于1899到1924年间发表的日本故事,也被不少 评论家视为美国亚裔文学的发端之作。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从事美国亚裔文学创作的作家仍然为数不多,且仍然主要是出 身上层家庭,受过西方教育的一些人。这个时期的一些优秀作品,如菲律宾裔作家卡洛 斯·布洛桑(Carlos Bulosan,1913-1956)揭露美国的民主、自由思想与其社会现实之间 反差巨大的自传《美国在心中》(America Is in the Heart,1946)、日裔作家约翰·奥 卡达(John Okada,1923-1971)以日裔美国人在二战中被美国当局集体监禁为题材的小说 《说不、不的男孩》(No-No Boy,1957)等,在当时都几近湮没,直到70年代才被重新发 现。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美国社会真正产生影响的只有华裔作家林语堂的《吾国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刘裔昌(Pardee Lowe)的《虎父虎子》(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1943)、黄玉雪(Jade Snow Wong 1922-)的《华女阿五》( Fifth Chinese Daughter,1945)等为数不多的作品。 亚裔美国人真正打破“失语”状态,获得话语主体地位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与 当时美国政治文化生活的变革、亚裔美国人身份政治的兴起相关。事实上,“亚裔美国 人”这一名称正是在这时才出现的,是当时美国少数族裔民族意识提高以及由反对“越 战”引发的民众政治意识增强的社会产物。“亚裔美国人”被用来替代“东方人”和“ 黄种人”等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称呼,联合来自亚洲的移民以及后裔以争取民族平等的 权利。最初,它所包含的成员大多是华裔、日裔美国人,后来随着来自亚洲其他国家和 地区的移民的增加,逐渐包括了亚洲各国的移民,其文化身份也由以祖籍地为社群圈子 生存于美国社会角落的边缘人,变成包含阶级、宗教、职业、性别等多种差别因素的复 杂的族裔构成。亚裔美国人“政治联盟”的形成以及多元化因素的兴起为60年代以降的 美国亚裔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20世纪60年代,朱路易(Louis Chu,1912-1970)的《吃一碗茶》(Eat a Bowl of Tea,1 961)是第一部以美国华埠为背景的小说,以“唐人街英语”写成,反映美国的歧视性法 案制造的华人“单身汉”社会的真实生活画面。其对华人社会的描写既没有神秘化,也 没有妖魔化,开创了书写亚裔美国人真实感受的先河。 70年代是美国亚裔文学真正崛起的开始。华裔剧作家、评论家、小说家赵健秀(Frank Chin,1940-)与同道发表了影响深远的美国亚裔作家作品集《唉咿!》(Aiiieeeee!An Anthology of Asian-American Writers,1975),发出亚裔美国人痛苦的沉默中的第一 声集体呐喊。赵健秀的获奖剧作《鸡笼中国佬》(The Chickencoop Chinaman)成为正式 演出的首部美国华裔舞台剧;1976年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 1940-)以女性视角 叙述华裔生活的《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荣获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奖,进入美国文学经典行列,成为美国亚裔文学发展 的里程碑。 80年代女性作家的崛起尤其引人注目。她们书写了少数族裔女性被双重“边缘化”的 经验,打破了亚裔女性双重“沉默”的失声状态。除了汤亭亭等知名女作家继续推出新 作品之外,又涌现不少新人新作。谭恩美(Amy Tan 1952-)的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长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7个月,售出数百万册,征服了无数读者 ;1989年,印度移民作家卜哈拉蒂·穆克基(Bharati Mukherjee 1940-)发表了她的代 表作长篇小说《茉莉花》(Jasmine,1989);同年,日裔作家莘西娅·喀达哈塔(Cynthia Kadohata 1957-)发表了颇有影响的处女作《漂浮的世界》(The Floating World,1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