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56.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8-9853(2003)03-182-06 旧日民间文艺必须抢救 ——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五周年而作 顾颉刚 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因为时间的长久和空间的广大,积累得异常丰富,这是大 家一想起就会感到的。其中一部分是贵族和小资产阶级所作,他们能够写在书本上,又 有刊刻的力量和机会,如今保存在图书馆里,更不愁散失;只待文化建设的高潮到来, 自有人去披沙拣金,批判接受,使得他们晶莹的作品永远成为我们人民的读物。还有一 部分是劳动人民的创作,他们没有受过教育,或只受了些非正规的教育,他们只会把自 己的情感和想像,透过了艺术的训练,唱在口头,说在平话里,表演在戏场和娱乐场所 ,可是不会写出来,以致没法保存。有的偶然给文人学士听到了,欣赏它的活泼和真切 ,记在他们的书里,可是又因这班劳动人民绝想不到留名,更不能保留著作权,因此, 他们的姓名、藉贯和年代,从《诗三百篇》、《子夜歌》、《木兰辞》以至最近的作品 ,都不曾记录下来。 在上面所述的两个阵营里,无疑是前者占了极少的人数却保存了很多的作品,后者恰 恰相反,人数很多而保存极少,时代一久就澌灭无遗了。但是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懂得 了人民的主体是工农兵,那么当然要着重后一部分,要为大量的劳动人民保存文化遗产 。而且我们此后写的历史也必须以劳动人民的生活为中心,如果不趁它还没有澌灭净尽 的时候赶速去搜集,那么,到将来无迹可寻时,这部历史的基本材料也就跟着失却了。 我们所遭逢的时代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时代,一切在急剧的转变中。到旧社会完全变 为新社会时,旧社会的人民生活必为新社会的人民所不易理解。例如农民们最苦的是受 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妇女们最苦的是恋爱不自由和婚后受婆妈的虐待,在这方面原有极 多的具有高度技术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历来因社会没有改变,生活大致从同,使得 数十百年后的人们听闻之下,为了发生同情心而递次流传了下来。然而到了解放以后, 地主阶级业已铲除,婚姻法颁布了,几千年来缠在妇女身上的束缚也解脱了,那么这些 表现得极好的作品就要因生活不同而引不起同感,以致口头流传了数百年的作品就因不 再被人提到而失传了。这多么可惜! 或者有人说:“这些生活现在既不再过着,还保存这些作品有什么用!让他澌灭无遗, 有什么可惜!”这话在表面上看诚然有理,但实在是不对的。我们为什么要革命,就是 要打倒不合理的生活而过合理的生活,以前压迫的力量越大,人民的反抗情绪就越高, 结果只有出于革命的一途,作个总解决。我们在斗争以后取得合理的生活,当然不该忘 却以前压迫我们的历史,这是痛定思痛的恒情,也是饮水思源所必有的要求。所以我们 虽然已过新的生活,但还要记着旧的生活。我们搜集旧史料,并不是当作古董玩,正是 要时时纪念创造这伟大时代的原动力的由来而提高自己的革命性和警惕性。 民间文艺有两大来源。其一是专以创作为职业的民间艺人,如地方戏剧、大鼓书、弹 词、平话、相声等都是。其一是一般民众的歌谣和故事,他们受了刺激,直抒胸怀,作 为歌词;或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如因思念丈夫的远征而造个“孟姜女”,因反 抗父母包办婚姻而造个“祝英台”,都是。这些作品因为成就于几个杰出的天才,运词 布局往往极佳。又因这些作品是一个人创作之后群众所传唱和传说,又有天才分子为之 修改,使得它更佳妙。或有人因所写环境和原作者不尽相同,就替它脱胎换骨,另成一 种不同词句和意义的篇章。又有因一个地方的语言或风俗不尽相同,某种歌谣和故事由 甲地传至乙、丙、丁诸地时为了激起更多人的欣赏,便各就本地的语言或风俗而替它修 改的。为了这许多原因,所以民间文艺不可能有定本,它是随地随人变化的。它的没有 定本,正好表现出劳动人民的活泼的创造和广远的传布。这里边,不知有多少崭新的材 料和丰富的启示,可以供给文学研究者、文学史家、社会学家和言语学家等等以开辟新 园地的工作。 这两大来源的民间文艺,后一部分比了前一部分无疑是更为可贵。因为民间艺人的创 造固然以描写人民的生活为中心,有极高的成就,但大部分人受了生活的逼迫,不得不 以因袭为捷径,使得被描写的人物只有类型而无个性,例如“施公案”、“彭公案”都 从“三侠五义”化出,陈陈相因,仿佛嚼甘蔗渣儿似的;而且为了表演时间的限制和配 合乐曲的需要,如五更调的必为五章,十杯酒的必为十章,又不免有浮文滥调杂入其间 ,从文艺的价值看来,比较容易落入第二流。至于一般民众的创作则都是些短小精悍的 ,既没有乐调的管制,篇幅的拘束,也不能靠了它解决生活问题,自不会有硬凑的弊病 ,如果有些小疵病,也给接着传唱传说的人修改了,都成了圆润晶耀的明珠,不由人不 欣赏。所以在贵族文学最占势力的时代,孔子会选取郑卫间的男女恋歌入《诗经》;在 古典文学最占势力的时代,大诗家刘梦得会模仿了湖北西部的民歌而作为竹枝词,王渔 洋也会表彰广西贵县著名善歌的刘三妹。 民间艺人的创造,如戏剧,为了演戏时必须有脚本,脚本是经过仔细的记录的,所以 元人杂剧和明清传奇以及徽、汉、弋阳诸腔的剧本还有许多保存下来。然而一百年以前 人们容易看见的东西,到今天已有一大半为专家所寻觅不到。这只要一看乾嘉时编辑的 《曲海总目提要》,就可知道这类文字的寿命是何等地短促。弹词和平话,我们固然可 以买得印本,但现在说书先生所讲,已随着历代老师技术的进步,把原本大大地改动, 使得它更细腻,更宽广。例如通行本《水浒传》是七十一回,按照当日分回的意义是一 天讲一回,那么两个多月可以讲完。但说书的总没有说全部的,不是“武十回”就是“ 石十回”,再不然就是“宋十回”,他们一个人只是抱着十回书,尽量地把其中主要人 物加以极细密的描写,把先师的口传和自己的想像穿插在原书里,于是十回书就可说上 半年;换句话说,就是把原书放大了十二倍。又如《珍珠塔》里,为了老太太的势利, 压迫她的女儿不和原订婚约的表兄见面,小姐气不过,偷偷地包了一个价值连城的珍珠 塔,亲自下楼来赠与未婚夫方庆。这赠塔的一段,固然是极精彩的关键,但原作者写来 还是比较简单。一到说书先生的口里,就把小姐的心理加以极缜密的分析,每走下一级 梯子就刻画她的心理的变化,一忽儿勇敢,一忽儿怯懦,一忽儿向前,一忽儿退后,把 情感和理智的矛盾发挥得透澈极了,结果他们把下楼这一段说到三天之久。所以听了说 书之后再看原书,就不免嚼蜡无味。这种富于文学性的技巧,如果听其因时代的转变, 民间艺人改说新书而失传,那真可惜极了!至于相声,借事讽刺,谈言微中,多冷隽而 有味,可是说过之后即归烟消云散,不像时事漫画的可以永存,这也使人代为扼腕不平 的。各地小调亦复如此,虽有《挂枝儿》、《白雪遗音》、《霓裳续谱》等等选刊,也 只等于沧海之一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