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发展论,是指中国现代诗学家关于中国新诗发展问题的论述。其中包括中国 新诗发展的内在动因、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和发展动力等问题。它关系到诗歌革命是由 形式的变革开始,还是从内容的变革开始?旧诗变为新体诗,合不合乎历史“进化”的 程序?中国新诗可不可以“还原”到“民间化”状态?“西化”是不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只在“古典加民歌”的基础上可不可以发展新诗?“中西融合”在实践上究竟能否行得 通?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中国新诗发展的种种观念形态。对这些观念形态的梳理 与总结,有利于我们对中国新诗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发掘中国新诗在新 世纪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资源与动力。 1 诗的“进化”说,是由胡适提出来的。他在《尝试集·自序》中说:“那时影响我个 人最大的,就是我平常所说的‘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这个观念是我文学革命论的基 本理论。”(注:胡适:《<尝试集>自序》,《胡适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 第373页,第373页。)“进化”说不仅揭示了中外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且也是中国 新诗能够建立之理论基石。 一、中国诗歌史是一部不断进化的历史 “进化论”本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重要学说,在晚清时期传入中国 ,引起了中国人思想与感情上的很大震动。可以说,达尔文“进化”论不但影响了现代 中国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也影响到了现代中国一大批作家、诗人,它甚至成为胡适 考察文学、诗歌现象的独特方式,并由此提出了“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他指出:“ 文学革命,在吾国史上非创见也。即以韵文而论,三百篇变而为骚,一大革命也。又变 为五言七言,二大革命也。赋变而为无韵之骈文,古诗变而为律诗,三大革命也。诗之 变而为词,四大革命也。词之变而为曲,为剧本,五大革命也。”(注:胡适:《<尝试 集>自序》,《胡适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73页,第373页。)后来,他在 《谈新诗》一文中,又以“进化论”考察中国诗歌变迁的历史,认为新诗的产生,是中 国诗歌“第四次诗体大解放”的结果。 胡适认为文学是随历史的进化而不断发展的,“愚惟深信此理,故以为古人已造古人 之文学,今人当造今人之文学”(注: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胡适学术文集 》,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2页。)。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地演变发展的 历史,中国新诗代替旧诗而为中国诗歌的主体是合规律合目的的历史现象,胡适的目的 不只在揭示这种规律,而是要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找到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 二、“诗体大解放”符合历史进化规律 胡适通过中国诗歌发展历史的考察,认为历史上历次诗歌革命都是“形式”、“体式 ”的革命,而不是“内容”的革命。于是,提出了“诗体大解放”的口号,并把它作为 “诗歌革命”的旗帜。他说:“文学革命的运动,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从‘文的形 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解放。”(注:胡适:《谈新 诗——八年来一件大事》,《胡适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85页。)“诗体 大解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的由“文言”变为“白话”,二是文体由固 定的“格律”变为不固定的“自由”体。在胡适看来,历史上的“诗歌革命”基本都是 “形式”的革命。因此,诗体形式的演化与进步,当是中国诗歌“进化”的标志。 三、诗歌“进化”中的“人力”因素 胡适认为,历史的进化是“自然的进化”,但如果有人人为地阻碍它,那就非要“革 命”来推动不可。20世纪初,旧诗已经走进“死胡同”。近代诗歌多次变革,基本上只 变革其“精神”而不变革其“形式”,结果成效甚微。胡适提出要容忍诗人们进行新诗 的尝试和实验。他在为汪静之诗集《蕙的风》作序时说:“现在这些少年新诗人对社会 要求的也只是一个自由尝试的权利。”(注:胡适:《蕙的风·序》,《胡适学术文集 》,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59页。)胡适所说的“进化”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积极的,有人称它为主动的“进化论”思想。“进化论”作为一种认识论、方法论,自 有它的局限,但在当时却不失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武器,它被一般作家和诗人所信奉,因 而在其文学(包括诗歌)的变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诗的“还原说”,是“五四”初期俞平伯在《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中提出来的。他说 :“从胡适之主张用白话来做诗,已实行了还原的第一步。现在及将来的诗人们,如能 推翻诗的王国,恢复诗的共和国,这便是更进一步的还原了。我叫这个主张为诗的还原 论。”(注:俞平伯:《诗底进化的还原论》,1922年1月25日《诗》1卷1期。)他所说 的诗的“还原”,不是要求诗人们回去写旧体诗词,或者去模仿古代某一时段的诗,而 是指诗歌的“平民化”与“民间化”,也就是要求诗歌“还淳反朴”。他认为,只有既 强调诗的“进化”,又强调诗的“还原”,中国诗歌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全面的复兴 。 一、新诗要发展,就要“还淳反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