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3)12-0058-04 一 1945年“8·15”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民族解放斗争历尽艰辛、辗转奔波 于抗日前线的丁玲,这时候又打点行装,与一批干部从延安出发,准备到东北解放区去 开展工作。后因国民党军队封锁了去东北的通道,就留在了张家口。翌年(1946年),中 共中央发表关于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丁玲便参加了晋察冀中央局组 织的土改工作队,在怀来、涿鹿一带干了两个多月的土改工作。其间,又以在涿鹿县一 个名叫温泉屯的村子工作的时间最长,了解的情况最多,介入土改的过程也比较完整、 深入。正是这期间的土改工作,尤其是在温泉村的土改工作经历,不仅使丁玲深切地感 受到了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巨大历史变动,同时也调动了她在根据地农村的生活积累, 触动了她的感情,激活了她的头脑中存贮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因此她才决定把这段 经历写成一部小说。在谈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作动机的这一萌发过程,丁玲后来 曾说:在那一段日子,“我忽然生长了一种感情,深深地怀念起陕北的农民们来了,一 个一个的熟人涌上我的心头,我想写他们,……我才发现我是这样的爱他们,同他们如 此的难舍难离,……我想着他们一生一世所受的灾难和压迫,想着他们那样不顾一切为 了抗日所付出的代价,他们那样爱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走……最后我决定了,我要先完 成这工作,写出他们来”(注:丁玲:《一点经验》,《文艺学习》1955年第2期。)。 从1946年11月起,丁玲开始在河北阜平写作她的这部在头脑中已经基本构思成形的小说 ,直到1948年6月,始得完成,历时一年有半。其间,为了“再多经验些群众斗争”, 以补充“生活和小说中的不够”(注:丁玲:《写在前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东北光华书店1948年初版本,第3页。),作者又两度到河北农村参加土地复查和平分土 地的工作,并且根据新的斗争形势(1947年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和颁布的《中国土地法 大纲》)检讨了过去的工作经历,调整了原定的写作计划,将原计划写“斗争”、“分 地”、“参军”三个阶段,压缩到集中写“斗争”这一阶段,最后在河北正定联合大学 完成了定稿。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成后,1948年9月由东北光华书店在哈尔滨出版了单行本。19 49年5月,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社决定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列为丛书之一,由新华书 店出版印行,易名为《桑干河上》。1950年11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经作者校订后 仍然作为“中国人民文艺丛书”重新排印,恢复《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原名。1952年 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这个校订本的基础上又出了一个新的版本。1952年冬,丁玲在 大连休养期间对作品作了全面修改,1955年10月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印行。1979年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绝版20多年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1955年的版本重新排 印,并且改原来的竖排为横排,这就是我们今天大多数读者所看到的《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的文本(注:参见龚明德《<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修改笺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早在1949年初,苏联的一位女汉学家л·波慈德聂耶娃,就将出版不久的《太阳照在 桑干河上》译成俄文在苏联出版。苏联文学界即是根据波氏的这个译本将《太阳照在桑 干河上》列为1951年度斯大林奖金评选对象,于1952年3月授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斯大林奖金二等奖。同时获奖的还有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三等奖),和贺敬 之、丁毅执笔的歌剧《白毛女》(二等奖)。斯大林奖金是由苏联部长会议颁发的一项文 艺奖金,以奖励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卓越成绩者”。对象是世界各国作家、艺术家的革 命的、进步的文学艺术创作。1951年的斯大林奖金包括散文、诗歌、戏剧、电影、音乐 、舞蹈、雕塑、建筑等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获奖项目100余项,获奖者有苏联、中国 、匈牙利和法国的作家、艺术家、演员、建筑师300余人。1953年3月15日,苏联部长会 议发表了关于以斯大林奖金授予1951年文学艺术方面卓越成绩者的决定,6月7日苏联驻 华大使馆代表斯大林奖金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授奖典礼,向获奖的中国作家颁奖。苏联大 使罗申说:“得奖的作品在苏联都很出名,苏联人民从这些作品中认识了中国历史上的 进展。”文化部副部长周扬说:“丁玲同志等的获奖作品,以艺术的力量描绘了中国农 民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对封建地主阶级的胜利斗争。这些作品的获奖,不仅是作者的最 大的光荣,同时也是我国文艺界和我国人民的光荣。” 半个多世纪以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已被译成俄文、英文、德文、罗马尼亚文、 捷克文、波兰文、匈牙利文、保加利亚文、蒙古文、丹麦文、巴西文、日文、朝鲜文, 以及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国 际影响。 二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面世以后,在获得上述殊荣的同时,也与作者一起历尽磨难和 坎坷。随着当代社会政治情况和文学历史的变化,对这部作品的评价也经历了不同的阶 段。 从作品出版到1957年反右斗争以前,是对作品的肯定评价阶段,尤其是在作品获得斯 大林奖金以后,对作品的肯定也随之升级。在这个阶段,一般论者都肯定了这部作品是 “最初出现的”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小说,是“比较成功”地反映了中国土地改革 运动的“代表作品之一”(注:陈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人民文学》1 950年第5期。)。对作品在反映中国农村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在人物形象的塑造 和作品的语言及叙述、描写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也能作出比较实事求是 的分析和评价。尽管这些分析和评价在今天看来,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认识上的局限和不 够确当之处,但从总体上说,却为这期间的读者和后来的研究者对这部作品的阐释和评 价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