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九歌》向来被人们称作为一组千古奇妙之诗,它既有竦剑九天,弯弓射狼,短兵相接,凌厉无前的雄奇之气,又有入神交欢,“目击道存,不可容声”(注:[清]刘熙载《艺概·赋概》。),“喜读之可以佐歌,悲读之可以当哭,清商丽曲,备尽情态”(注:[明]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卷二《九歌》。)的幽妙之趣,自古迄今,不知博得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无穷感会,且为之手舞足蹈、神魂颠倒! 如此奇妙的诗作又是怎样产生的?东汉王逸《九歌序》曾作简要说明: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于夜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注:于夜,原作“其祠”,据《太平御览》卷五七三《乐部》“歌三”条引《楚词序》改。古者祭神、降神常在夜中进行。详参李大明《九歌夜祭考》,《文史》第27辑,中华书局,1992年。)。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错杂,而广异义焉。 对于研究《九歌》者来说,在没有新的文献材料发现之前,王逸这篇序文的文献价值,仍然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是后人研究、探讨《九歌》源流的基础。 仔细研读王逸《九歌序》,对其所提供的创作《九歌》的文化背景,颇值深味。王逸既肯定《九歌》为屈原所作,又指出在沅、湘之域似乎原本有“以乐诸神”的《九歌》存在,这里姑且称之为沅、湘《九歌》。而沅、湘《九歌》是屈原创作《九歌》的蓝本。屈原之所以创作《九歌》,原因有二:一是嫌“其词鄙陋”,二是借“事神之敬”而“托之以风谏”。“鄙陋”云者,是说文词粗野,不够典雅。用朱熹的话说,“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而又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注:[宋]朱熹《楚辞集注·九歌序》。)。照此说来,屈原之作《九歌》,似乎没有离开沅、湘《九歌》的基础而进行独立创作,仅仅是“更定”原作中一些粗野语词,再外加一点“风谏”之意而已,至于沅、湘《九歌》的框架结构、篇章次序及其基本内容等等,都不可能有太多、太大的改动。 果真是这样的吗?沅、湘《九歌》是一种怎样的祭神乐曲?是沅、湘地区的原创之歌,还是从他方传入?屈原对沅、湘《九歌》又是怎样加工、改造的? 自王逸以后,古今许多学者曾醉心于此,且为之绞尽脑汁,百思莫得其解。究其原因,苦于文献资料之阙如,即无法直接查考到关于记载沅、湘《九歌》的原始材料,难以与今传《九歌》质对。笔者力图转换一下研究的思路,乃结合今传《九歌》文本及其相关的文献材料,尤其是近年出土的战国楚墓简帛文献材料,然后汇综文化学、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文献学等诸种学科,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对《九歌》原始面貌及其流传的历史作一番翔实地探讨、考辩,热切希望能找到一个较为切实合理的解释。 一、论原始《九歌》是夏启祭天颂禹的乐歌 有夏之初,有一种更为古老的原始《九歌》,屈原在《离骚》、《天问》中先后三次提到过它。 《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王逸注:“启,禹子也。《九辩》、《九歌》,禹乐也。言禹平治水土,以有天下,启能承先志,缵叙其业,育养品类,故九州之物皆可辩数,九功之德皆有次序,而可歌也。《左氏传》曰:‘六府三事,谓之九功。’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水、火、金、木、土、穀,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又云:“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王逸注:“《九歌》,九德之歌,禹乐也。言己德高智明,宜辅舜、禹以致太平,奏九德之歌、《九韶》之舞,而不遇其时,故假日游戏偷乐而已。” 《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王逸注:“棘,陈也。宾,列也。《九辩》、《九歌》,启所作乐也。言启能修明禹业,陈列宫商之乐,备其礼乐也。” 古今学者对以上三条材料并不陌生,且多不以为然。原因是王逸以汉师经义曲解《楚辞》,用“六府三事”的儒家伦理说教来附会《九歌》,当然不是夏后氏《九歌》的原意。可我们必须注意到,王逸以《九歌》为“禹乐”,又说是“启所作乐”,且说得如此肯定,恐怕是有其坚实的文献根据。 王逸以《九歌》为“禹乐”,大概是说颂禹之乐,类《诗经》之《生民》、《玄鸟》等,是夏族的创世之歌。《九歌》的“九”字,最初意义不是数位的“九”。商周甲、金文的“九”字作“
”、“
”,与“丩”字原是一个字。丩,是虬字古文,象龙虫屈曲之形,俗字作虬。后来九字专为表示数位,才与丩曲字分别为二字二义。《离骚》“驷玉虬以乘鹥兮”,王逸注:“有角曰龙,无角曰虬。”《广雅·释鱼》:“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洪兴祖《楚辞补注》引《说文》:“虬,龙子有角者也。”其说虽有异,而虬是龙类的神兽,那是确切不移的。 龙是夏后氏的图腾之兽,是夏人至上至美的精神象徵。禹字古文从
、从九,九亦声。九(虬)是神龙,引申之为终极、至上的意思。九字尽管后来分化为专门表示数位,可是在古代文献中,与九字构成的一系列带有夏文化精神的语词,如“九天”、“九州”、“九河”、“九鼎”、“九阳”、“九阴”、“九霄”、“九五”等等,依然可以感受到其尽善尽美、声势显赫的含义。王逸说:“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故天有九星,以正机衡;地有九州,以成万邦;人有九窍,以通神明。”(注:[汉]王逸《楚辞章句》卷八《九辩序》,明隆庆五年夫容馆本。)这是汉代儒生将“九”字与宇宙、人事、伦理等统统联系起来,成为囊括众善、完美的代名称,而根柢则在夏人的神虬图腾意识里面。九,古书通句字。《淮南子·墬形训》“句婴之民”,高诱注:“句婴,读为九婴,北方之国也。”是其证。夏禹有“句龙”之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杜注:“共工在太皞后、神农前,以水官名。其子句龙,能平水土,故死而见祀。”《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水土,故祀以为社。”韦昭注:“共工氏伯者名戏。”又,《史记·夏本纪》“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索隐》:“鲧,帝颛顼之子,字熙。”戏、熙是同音通用字,共工、鲧是一人。共工,只是禹父鲧的别名。句龙,是九(虬)龙,禹的别名。禹是后土之社,战国楚简禹字作
或和
,从土。土,社也。所以说《九歌》是夏后氏的社歌,是祭典、礼敬大禹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