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04)03-0058-08 古代戏曲是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是文学与音乐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民族文化融合对古代戏曲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涉及的问题极多。此文仅以古代戏曲的形成与兴盛,以及古代戏曲音乐的发展与成熟诸问题与民族文化融合之关系为论,聊述浅见。 古代戏曲的艺术起源,可以远溯到上古社会以来的各种表演艺术,古代歌舞、傩仪、优戏、角抵、滑稽诸艺术,都对古代戏曲的形成做出过艺术贡献。拙文《论古代戏曲的形成与民族文化融合》以为:“古代戏曲的形成有两个重要时期,即十六国北朝和金元两代。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十六国北朝曾集中出现过一批对古代戏曲形成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古剧,诸如后赵滑稽戏《参军周延》,北齐歌舞戏《大面》、《拔头》、《踏谣娘》,以及北齐宫廷优伶石动桶的滑稽艺术,还有盛行于北齐的傀儡艺术等,形成了古代戏曲史上前所未有的古剧高潮。十六国北朝古剧的繁荣,改变了古代戏曲在形成的艺术进程中,艺术多源分散,发展漫长,形成缓慢的局面,促使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开始兴起。 进入唐代后,源于十六国北朝的古剧继续盛行,艺术日益提高,直接促进了唐代参军戏的形成。唐参军的出现,“在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中,有里程碑意义(注:田同旭《论古代戏曲的形成与民族文化融合》,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促使古代歌舞戏和滑稽戏出现了艺术融合,形成了唐参军直接演变为宋杂剧发展为金院本的主流艺术,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明显加快,终于在宋金之际,以宋南戏元杂剧为标志,宣告了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并很快出现了创作的繁荣。 十六国北朝与金元两代,都是古代民族文化空前融合的重要时期。古代戏曲没有在中原传统文化兴盛的汉唐时期,却在十六国北朝与金元两代,出现艺术的兴起,走向戏曲的成熟。我们有理由认为,古代戏曲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同时也说明,单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不能吸收古代各民族的新文化新艺术,古代戏曲的艺术兴起,以及古代戏曲的成熟,都是非常艰难的。拙文《论北齐对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贡献》及《论十六国北朝古剧和民族文化融合》有系统深入的论述,可参阅。 古代戏曲有两大艺术主体,王国维《戏曲考源》认为谓之“以歌舞而演故事(注:王国维《戏曲考源》,北京:北京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425页.)。”即戏曲之艺术与戏曲之文学结合,剧本与舞台的结合,方为真正之戏曲。戏曲艺术以音乐舞蹈为基础,戏曲文学以曲文道白为基础。古代戏曲音乐的形成,同样得力于古代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古代戏曲音乐是以若干曲牌联套式的宫调音乐组成的。无论宋南戏,还是元杂剧,其戏曲宫调音乐皆滥觞于唐宋大曲与词调,以及宋金唱赚和诸宫调等音乐艺术,诸宫调音乐由于被直接移植为宋元戏曲的宫调音乐,故对古代戏曲音乐形成影响最著。诸宫调虽然首创于北宋艺人孔三传,其音乐渊源同样可以追溯到十六国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各民族部乐,尤其是龟兹乐。古代音乐素有八十四调之称,然而中原的乐器却无法弹奏出八十四调,八十四调是北周龟兹乐师苏祗婆用西域琵琶弹奏出来的。十六国北朝各民族部乐入隋入唐后,先后形成了九部乐十部乐,各民族部乐在其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唐代十部乐中的燕乐二十八调,被广泛运用于唐宋大曲和词调,以及宋金唱赚和诸宫调,从而为古代戏曲音乐的形成奠定了艺术基础。 不可忽视的是,在诸宫调直接演变为戏曲宫调音乐之际,宋金以来大量传入中原的胡曲蕃乐,做出了积极的艺术贡献。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记其先父“宣和末客京师,街巷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异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注: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也记:“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盛行于中原(注: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明代王骥德《曲律》列举元代传入中原的胡乐,见有“大曲”中【蒙古摇落曲】等十六支曲,“小曲”中【削浪沙】等十三支曲,“回回曲”中【马某黑当当】等三支曲(注: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以为:“北曲【黄钟】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唐兀令】、【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里来】,皆非中原之语,亦当为女真或蒙古之曲也。王氏因此论曰:“大曲、法曲,大抵胡乐。”“南北曲之乐,皆来自外国,而曲亦有自外国者(注: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古代戏曲的最终形成,胡曲蕃乐起了直接地促进作用。拙文《论古代戏曲音乐的形成与民族文化融合》,具体论述了“古代戏曲音乐渊源于十六国北朝之八十四调”,“西域各民族部乐传入使中原音乐发生重大变化”,“燕乐二十八调为古代音乐形成奠定基础”,“胡曲蕃乐盛行促使古代戏曲音乐正式形成”,“草原文化对古代戏曲音乐风格形成发生影响”,“古代戏曲音乐形成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注:田同旭《论古代戏曲音乐的形成与民族文化融合》(打印稿).)”诸问题,亦可参阅。 一般认为,古代戏曲正式形成于宋金之际的宋南戏,约一百年后的金元之际,元杂剧在金院本的艺术基础上,吸收宋金诸宫调,尤其是胡曲蕃乐诸艺术,也正式形成。然而,刚刚兴起的宋南戏,在中原传统文化兴盛的南宋王朝,很快便走向了衰败;晚成于宋南戏的元杂剧,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蒙元时代,却迅速出现了兴盛。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封建帝王,有着不同的戏曲观念,直接影响了戏曲的兴盛和衰落。拙文《元曲研究的一个新思路:论草原文化对元曲的影响》注意到:“元杂剧兴盛的原因很多,不排除唐宋以来传统的中原文化对它的影响和促进,但也不可忽视草原文化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元杂剧兴盛有一个重要原因,即蒙元时期,由于“中原文化于辽金之际出现断裂,又被蒙古骑兵践踏得一败涂地,蒙元统治者还未自觉地意识到文治的社会作用,传承日久的中原文化传统道德对人们的思想束缚一度松弛,元曲家相对思想解放,能够自由地进行创作,才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注:田同旭《元曲研究的一个新思路:论草原文化对元曲的影响》,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二期.)。”所以“古代戏曲兴盛于元代,如同十六国北朝古剧的繁荣一样,明显得力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