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04)03-0371-09 一、古代散文的总体特征 对于中国古代散文的总体特征或曰民族特色,近二十年来,有许多学者作出了不同的分析和概括,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三位。 武汉的谢楚发教授所著《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在“古代散文的民族特色”小标题之下,提出四点。 第一、“功能上的实用性”。谢氏认为,古代散文家“大部分文章都是出于办理公事、交际应酬,或谋取生活之资而写的。所以古代的散文家一般不怎么写虚的东西,因为作者们不喜欢把齐家治国拯救人心的愿望寄托在空想中。他们认为只有被感觉的能把握的实体,才是最可靠的,只有客观存在的东西才最有说服力,因而视怪力乱神之事为邪魔之道,耻于谈论”。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实用性促进了题材的广泛性,增强了散文反映生活和干预生活的效用。”但又“总是质胜于文,事理胜于文采的,其艺术性或多或少要受到损害”。 第二、文字上的特殊性”。汉字是方块字,单音节,一词多义,形义结合牢固,“促使作者讲究用语的简洁精炼,以少胜多”。“又促进对偶的运用和骈义的产生,使散文具有声音节奏之美。”“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散文就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古至今,从南到北,不管方言多么复杂,不管古今音变化多么明显,只要认得汉字,没有不晓其义的。这就易于流传,便于揣摩,利于提高。”不过也“使它逐渐与口语脱节,愈来愈脱离人民大众,使得古代散文上的学习、创作与鉴赏,限制在少数人中,最终不能不被语体文挤出历史舞台”。 第三、“内容上的复杂性”。古代诗歌、小说、戏剧都来源于民间,“古代散文却是清一色的文人作品,而且作者大都是封建王朝大大小小的官吏,纯布衣之士是很少的”。这就使得“强烈的政治性是古代散文的一大特点,也是一种传统”。“所以在古代作品中,可以看到敢言直谏、为民请命,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可以看到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勤劳与反抗,还可以看到祖国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雄伟的山川等等。但无可否认,作家的陈腐的封建意识,消极的人生态度,甚至反动的官僚立场,也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且是精华与糟粕同在,腐朽与神奇并存。” 第四、“理论上的稳定性”。支配古代散文写作的理论是“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所产生的载道理论”。“散文家一直以发扬六经之旨,维系世道人心为创作最高境界,很重视重大题材的写作,这就促成了古代散文主题的严肃性。”“对于一己之私,七情六欲,总不敢大胆表露。以致纯粹抒发情志心态的作品不多,尤其是表现自我的细致的心理描写更少。”“这种稳定的理论,有它的功劳,也有它的过错。”“有它的保守性,并由此而产生强烈的排他性。”“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与创新。”“历代都有人以复古为时尚,以拟古为最大本领,以致作品的时代感不强。”“文体与内容变化缓慢。” 谢氏的前三条我大致赞同,第四条有所保留,下面还将进一步讨论。 台北冯永敏女士在其《散文鉴赏艺术探微》(文史哲出版社,1998)中设“散文的艺术特征”一节,归纳为四点: 第一、“崇实尚真。”“古今流芳的散文艺术精品,不管体裁大小,内容宏寡,首先都传达出一个‘真’字。这是因为真情切意是作品传世的前提。”“古代优秀散文,运用的材料,反映的事实,都经得起生活的检验,真实而不诬。”“作者敢于反映真情,表达出生活的真理、真义和真谛。”然而,“崇真尚实,并不等于素材的排列和生活事实的机械摹写”。其“艺术魅力就在于客观真实与艺术提炼的水乳交融”。 第二、“袒露个性”。“散文是众多文学体裁中与读者最接近的一种。”许多散文名篇,“平易亲切,似与老友叙旧,娓娓而谈,肆口而成,思想感受在叙述描写中流露出来,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无不染上作者个人色彩,使人直接感受到作者的脉搏跳动,感情的起伏。可以说散文是作者个人灵魂之歌,是一种内在心灵发现与开掘的艺术。……透过作者的自我袒露,帮助读者望得更高更远,看到更多更广的东西,引起读者的共鸣或沉思”。 第三、“意随笔活”。“散文是最少约束、最为自由的一种文体。”“意随,就是指作者的思绪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性率真,冲口而出,尽情展示作者意随的真率,与联想的瑰奇。散文可以说是作者驰骋才情风华的广阔天空,是以偶有感皆涉笔成趣,随情所至哭笑也成文。笔活,是指笔法灵活,散文不受任何音韵格律的限制,作者因物赋形,依感情的起伏,以自然思路表现文章结构,可以纵横开合,舒卷自如,波澜变化,散而有致。” 第四、“辞采翩然。”“好的散文总是文采斑斓,令人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如观鲜花,赏心悦目。如品香茗,香远益清。”作家“自铸伟词”,“下笔简洁而精炼,绚丽而不浓艳,疏淡而不枯涩,功力深厚,匠心独运”。“不仅立意高远,在遣词造语上无不跌宕有致,珠波紧密连贯,几乎找不到哪一环略有松弛,甚至达到随意抽换一段则错节,更易一字则松动的地步。” 冯著的书名已表明其侧重点在艺术鉴赏,而不在思想内容。且多描述其优长,忽略其局限。难免给人以理论深度似乎不够之感。 如果说冯永敏对古代散文的总体评价是全面赞扬,谢楚发是在适当肯定之后有所批判,那么万陆则相反,在批判前提下有所肯定。万陆著《中国散文美学》(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第一章“中国古代散文概观”,其中第二节“中国古代散文的特征”,副标题是:“理论的封闭系统,创作的开放系统,作品对理论的乖离。”作者认为,“这种理论的基点或核心便是孔子的文质观及由此展开并由他的弟子们不断丰富而形成的体系”。它“禁锢和约束散文文体意识,对散文文体内部来说,强化其‘纯正’机制,使其不越轨;对散文文体外部来说,则发展其排他性,顽固地抵制儒家之外思想的合理因素,乃至散文之外的艺术各类、文学各体的渗透,以保其纯正”。在这一总判断之下,该书把古代散文特征归纳为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