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89(2004)03-053-011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目前,走近这道风景线观光的游人越来越多,神州大地刮起的一股“武侠小说热”,正方兴未艾,势头很猛。 汗牛充栋般的各种武侠小说集,正在日夜狂轰滥炸,挤兑着人们的眼球,数以万计的武侠电影、电视剧和它们的碟片、光盘等,正和“主旋律”的文艺作品一起,走进人们的业余生活;稚气未脱的“武侠迷”们也成群结队地出现在地摊和网吧中,经常乐而忘返;以武侠小说名家命名的武侠“茶馆”已经开张,“有限责任公司”也已挂牌西子湖畔,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的不在少数……。 这股“武侠小说热”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至今已有近二十个年头。由于媒体、出版家和企业家的推波助澜,近来还看不出有走向衰落的迹象。相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它又高擎市场经济的大旗,正大步迈进在产业化的新征程中。 回顾武侠小说近二十年走过的学术之路,我们还是颇感欣慰的。尤其是对古代游侠和新派武侠小说名家(包括传记和作品)的研究,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不可否认,从总体上说,我们对武侠小说的研究,还显得过于薄弱。特别是对一些读者甚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似乎还注意得很不够。本文拟对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问题,也即“武侠小说发端于何时?”的学术命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武侠小说发端于何时? 中国武侠小说究竟发端于何时?对此问题的回答,目前的学界大约有四种观点。 (一)先秦说。 其首倡者是美国学者刘若愚先生,他在《中国之侠》(THE CHINESE KNIGHT-ERRANT)一书中说:“把历史上的游侠写进小说,最早大概要数《燕丹子》,有人认为这部小说是公元前三世纪的真品,由太子丹的门客编写。”持此观点的还有罗青先生。他认为《庄子·说剑》是“涉及武侠的长篇作品”,“最接近现代小说规模。” (二)两汉说。 持此观点的主要代表是王海林先生,他在《中国武侠小说史略》一书中认为,汉代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的“郭解事迹”和《吴越春秋》中的“越女试剑”(有人又把它定名为《老人化猿》)的故事,己足“可以视为武侠小说。” (三)六朝说。 持此观点的是海外学者崔奉源先生。他在《中国古典短篇侠义小说研究》一书中说,中国小说“始于魏晋志怪”,而它们当中其实已有“很标准的侠义小说。” (四)唐代说。 持此观点的是我国台湾学者叶洪生先生。他在《中国武侠小说总论》一书中说:“从唐人传奇在文学史上领一代之风骚起,武侠小说即开始萌芽。” 以上四种说法,皆转引自徐斯年的《侠的踪迹》一书。学者们各持己见,聚说纷纭,迄今尚未达成共识。其重要原因是缺乏对武侠小说作品判定标准的把握。我认为,明确这一点,是极有意义的。我们如果对武侠小说作品的标准还不明了,又如何能判定其发端呢? 我以为,要判定某篇作品是武侠小说,起码要符合以下四条基本标准。 (一)武。作品中要有兵器,尤其是早期的武侠小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人物行动的道具。离开了它,我们很难把它称为武侠小说,也不容易把它和其它样式的文学作品区别开来。 (二)侠。作品中要有武侠人物。所谓武侠人物,是指小说中的人物应具有“扶弱抑强,见义勇为”等基本的侠义精神,他们属于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系士林的性情中人。 (三)小说。作品中要有故事、有情节,符合叙事文学的基本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和历史著作相区别,在创造人物、描写环境和叙述故事发展时,应有某种程度的艺术虚构,不能完全照搬真实的历史。 (四)独立成篇。既然称为武侠小说,应是独立的文学作品。那些依附在历史著作中的,或者是诸子著作中作为作者说理而列举的比喻、寓言和人物故事等,是很难称得上是“武侠小说”的。 诚然,判定武侠小说是否成立的标准还有很多,但这四条,无疑是最基本的。离开了它,我们在汗牛充栋的古代文学之海中就会迷航。 下面,我们试把学者们论述武侠小说发端的四种观点简单地剖析一下。 先说“先秦说”。 刘若愚先生提到的《燕丹子》小说,我们将会在后面作详细说明。此处暂不赘述。不过,说“这部小说是公元前三世纪的真品”,恐怕是猜测之辞。据笔者的意见,此小说大约撰成于东汉末年。作品旧题是燕太子丹撰,显然是作者的假托。翻检历史文献,其最早的著录见于《隋书·经籍志》:“燕丹子一卷”。而《汉书·艺文志》未录。因此我们可以推定,它在班固的时代尚未成书。东汉时,王充的《论衡·感虚篇》和应劭的《风俗通义·正失篇》都有太子丹受质于秦,后逃归燕国的怪诞记载,与今天我们所见的文本文字有较大不同,可见,此时这部小说尚未定形;而西晋之张华的《博物志》中的文字,除个别字句外,却与今本相同。因此,我们可以认定,小说《燕丹子》的写定,乃在魏晋以前,或者说是东汉末年。今存《燕丹子》三卷,乃从《永乐大典》中抄出,其内容与一卷本全同。刘若愚先生的“先秦说”,其主要的缺陷恐怕在于对《燕丹子》成书时代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