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3)04-0055-10 一、子弟书简介 在中国俗文学史上,文学价值高、艺术成就大、影响深远的曲艺,大概要数子弟书了。 子弟书是中国清代北方的一种满族说唱文学,属鼓词类。盛行于乾、嘉、道三代,至光、宣时始趋于没落。因为它的“词婉韵雅”(注:闲园《金台杂俎》:“分东西城两派,词婉韵雅,如乐中琴瑟,必神闲气定,始可聆此。”引见孟瑶《中国小说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12月),621页。),所以在当代的艺坛上地位极高,曾被推崇为当时说书人之最上者(注:缪东霖《陪京杂述·杂艺》:“说书:人有四等,最上者为子弟书,次平词,次漫西城调,又次为大鼓梅花调。”清光绪四年刊本,1页。),满族人士,甚至尊称它为“大道”(注:语见《拐棒楼》子弟书:“自从那小窗故后缺会末,霭堂氏接仕袭职把大道传。”)。 它之所以被称为“子弟书”,主要是因为它的始创者、作者、演唱者、听众等,多以八旗子弟为主(注:语见曼殊震钧《天咫偶闻》卷七:“昔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創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而且演唱者因为有“子弟”身份,在演唱时,还有“请场”的仪式和规矩(注:逆旅过客《都市丛谈》“八角鼓”条:“据说斯曲为八旗土产,向无卖钱之说,演者多系贵胄皇族,故称“子弟”,如欲演唱,必须托人以全帖相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117页。同书“单弦曲词”条亦云:“此等人虽然要钱,当初可不入生意门儿,桌上应当铺一红毡,报签儿上要冠以“子弟”二字,无论在何处演唱,上场时须有人冲上作揖,名为“请场”,仍不失子弟身分。”119页。),以示与其它艺人为“生意”演出者有别。 这种曲艺的体制实渊源于鼓词,但无说白。至于它的唱词虽仍以七言为主,然而可以随意增加衬字,最多一句有长达三十字者(注:此指韵文句而言,并不包括带戏子弟书的散文句。某些论著,因误认快书为子弟书,说它“文句有长有短,每句少则五言,多则六七十言”(见《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前言》)。又或疏于考证,说子弟书一句最长的,“还有十九个字一句的”(见《子弟书丛钞·前言》注19。)其实子弟书一句长达二十字以上的句子颇多,如韩小窗《徐母训子》,即有二十七、八字一句的,而《雷峰塔》卷中,更出现两句长达三十字(见傅惜华《白蛇传集》,128页)。)。其中故事情节简单、篇幅短小者,可以不分回:而关目繁杂,篇幅稍大的,则可以分为二、三回,甚至三、四十回,回约百句,间有回目。每回之前,又多以七言一首开端,叙述作者的写作动机或总括全书大意,名曰“诗篇”,俗称“头行”。它的歌词每两句押韵,每回限用一韵,韵用我国北方戏曲与曲艺所通用的“十三辙”。二回以上的作品可以每回换韵,也可以一韵到底,不加限制,十分自由灵活。 现存的子弟书大约有五百种以上,它的题材来源,则以取材于我国明清两代通俗小说、元明清三代传奇与当时北京流行的散出或京剧等故事占最多,为数在三百种以上;而以描写当时北京社会生活及风土人情等为题材者,也有近两百种。前者不乏极为优秀的作品,它们的艺术成就,往往远在原著之上,而且影响深远,流传极广;而后者所保存当代的社会史料则极为丰富,实为后人研究清代社会史最珍贵的资料。 子弟书的曲调最初只有西调。“然仅有一音,嗣而厌常喜异之辈,又从而变之”,遂有东调。西调又名“西城调”、“西韵”,音节近于昆曲,阴腔极多;东调又名“东城调”、“东韵”,音节如高腔,正大浑涵,有古歌遗响(注:语出顾琳《书词绪论》一〈辨古〉条,见《子弟书丛钞》,821页。)。又“东韵之词,沉雄阔大,慷慨激昂,如:《白帝城托孤》、《宁武关》……诸本,多衍历史上所谓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之故事。而西韵之词,类为才子佳人,儿女私情,若《石头记》、《百花亭》……等,均饶柔靡之音也”(注:无名氏《京都竹枝词》,引见孟瑶《中国小说史》,621页。)。 关于子弟书的作者,他们的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现今多已湮没不传了,但根据现存作品的诗篇与结尾曲文等,可以考出作者的别号或书斋名的约有百余种五十多人,较著名的罗松窗有《庄氏降香》等八种,韩小窗有《千金全德》等二十二种,鹤侣氏有《集锦书目》等十八种,芸窗有《刺汤》等七种,竹轩有《借芭蕉扇》等六种,西园氏有《桃洞仙缘》等六种。其中罗松窗是西调的代表作家,韩小窗则是东调的代表作家,二人是专业的子弟书艺人,作品以取材于我国著名的小说戏曲故事中情节动人者为主;鹤侣氏、芸窗二人则是业余作家,他们写作子弟书,目的在陶情自娱,所以多取材于身边琐事或借题发挥。综观此四人中,自以韩小窗在当时的地位最崇高,艺术成就也最大。鹤侣氏《逛护国寺》子弟书,曾评论当时子弟书艺人说:“论编书的开山大法师还数小窗得三昧,那芸窗松窗亦称老手甚精该;竹轩氏句法详而稳,西园氏每将文意带诙谐。……这些人俱是编书的国手可称元老。”而谦称自己的作品是“未必彀板数来保一样”,是“竟论文才”。 子弟书影响清代其它曲艺极大,当时各地区的大鼓书、快书、石派书,甚至马头调、牌子曲等,它们部分优秀的作品,大多是根据子弟书的名篇改编而成。惟因其它曲艺的兴起,反而促使子弟书趋于没落。加以自韩小窗亡故之后,子弟书艺坛即后继无人,复因唱腔千篇一律,又三板一眼实在难学,后期作品乏善可陈,终于一蹶不振,从此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