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冬,为了选好、注好我们选注的《全唐诗名篇精注、佳句索引》、《全宋词名篇精注、佳句索引》,我们在北京、广州、深圳、武汉、郑州等近十座城市,分别搜集了30多种唐诗、宋词选注本,其中就有《宋词精华》。 当我们看到该书的《编后记》介绍了该书的主编、副主编以及全体编写人员的身份,又看到说三位主编通审了全稿,作了大量的修改和订正的情况后,我们庆幸买到了一本好书,不由地产生了极为崇敬和极为依赖的心情。 确实,在我们选注《全宋词名篇精注、佳句索引》的“名篇精注”部分的两年中,《宋词精华》是我们十分倚重的参考书,我们从中吸取了不少有用的东西,有的注释则是在该书的启示下我们进一步作了考查,而得出了最后的结论。这实在是应该感谢该书的三位主编和众多的注释者的。 遗憾的是,白璧有瑕,作为一本集众多名校、名家大师选注且冠以“精华”之名的选注本,却存在一些并不难解决而却没有解决的问题,这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就此,我们斗胆借报刊一角,求教于大师们。 一、关于两个地名注释。宋词中有不少地名注释,《宋词精华》都处理得比较好,我们不在这里一一叙述。但有两个地名的注释,实在令我们不能理解。 我们知道,古诗文中的地名注释,是说难也难,说易也易的,关键是注释者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又要掌握注释地名的方法和技术,还要有足够的资料。 下面请看这两个地名的注释: 北宋女词人卢氏,写了一首《凤栖梧·题泥溪驿》。词为: 登山临水,不费于讴吟;易羽移商,聊舒于羁思。因成《凤栖梧》曲子一阕,聊书于壁。后之君子览之者,毋以妇人窃弄翰墨为罪。 蜀道青天烟霭翳。帝里繁华、迢递何时至?回望锦川挥粉泪,凤钗斜亸乌云腻。 钿带双垂金镂细。玉佩玎珰,露滴寒如水。从此鸾妆添远意,画眉学得遥山翠。 《宋词精华》是这样注泥溪的。泥溪:《清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八十六《泥溪长官司》:“泥溪,在屏山县西三里,元至元时置司。本朝康熙二十一年复置今司。”屏山,今属四川省。 南宋末著名词人张炎写了一首《梅子黄时雨·病后别罗江诸友》,词为: 流水孤村,爱尘世顿消,来访深隐。向醉里谁扶,满身花影。鸥鹭相看如瘦,近来不是伤春病。嗟流景。竹外野桥,犹系烟艇。谁引,斜川归兴?便啼鹃纵少,无奈时听。待棹击空明,鱼波千顷。弹到琵琶留不住,最愁人是黄昏近。江风紧,一行柳阴吹暝。 《宋词精华》是这样注罗江的。罗江:水名,一在四川彭县及什邡县界;一在广东翁源东。未知所指何处。 对上述两个地名的注释,我们认为是不妥的。古代地名注释,起码应注意下面几点:一是引据的材料在时间上必须与作品所反映的时间相吻合,或与之同时,或在作品之前;二是说明古代地名的今天所在之处,能在今天的地图上找得到;三是这个地名一定要是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去过的或必经之地。 先看《凤栖梧》的泥溪,注者引用的是元至元时所设的泥溪司,却无从知道这里在北宋时叫什么,也许根本不叫泥溪。再说,屏山县倒是在1996年《中国地图集》上找得到,但这是女词人必经之地吗? 从词的内容看,女词人是随父离汉州县(今四川广汉市)任所,先到成都入锦江,由锦江入岷江南下,到宜宾入长江再顺长江东下赴京,因而这泥溪必须在岷江两岸或入长江后东下的长江某处的南北两岸。《中国地图集》中却明显标出屏山县在宜宾市西40公里处的长江上游金沙江北岸。金沙江水急滩险,屏山又不是什么名胜,女词人之父返京述职,是不会花两天时间从宜宾市往西去屏山西的“泥溪”的。仅此一点,我们即否定了《宋词精华》此注。 随后,我们在《中国古典诗词地名词典》上找到一条泥溪河,该书说:“泥溪河源出四川井研县,西南流至四川乐山市再向东南流入岷江。”如果这条河入岷江口叫泥溪,就正符合女词人出川路线。但我们查了《中国历史地图集》唐代和宋代地图,这条河却叫茫溪河,河的入岷江口叫罗护镇。因而我们也没有采纳。 最后,我们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辞典·四川分册》上找到,位于宜宾市西北45公里处的岷江东岸有一泥溪乡(镇),是唐代泥溪河入岷江口,现泥溪河已改名文星河。随后我们又在《中国历史地图集》唐代地图和1996年版《中国地图集·80图》及《四川省地图集·宜宾县图》上找到了“泥溪乡(镇)”的方位,这几种地图上完全一致。这才是女词人出川必经路线上的泥溪驿。 《梅子黄时雨》词中“罗江”的注释,《宋词精华》只是抄了两个叫罗江的地名,结论却是“未知所指何处”。我们知道,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的“罗江”就不止两处,该书倒是没有全抄上,而用“未知所指何处”来对待一个地名注释。如果是一个不见经传的普通注家,读者们只有批评注家治学欠严谨、工作态度草率而不负责任,但我们对大师们绝不敢妄下这个断语。是没有材料吗?我们想身在上海名校、社科院,是不至如此的。 面对《宋词精华》注的两处,我们则先作验证。我们查阅了《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张玉田年谱》和邱鸣皋《张炎》(见《中国著名文学家评传》),了解到张炎住在浙江绍兴,一生未到过四川,也没来过广东。因此,四川、广东两说均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