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实质是关怀学生的品格[1]。科雷格指出,德性一般指伦理思想和行为,品格则是更为宽泛的概念,包括德性,体现于人每日的所思所想所为[2]。较之于幼儿养性(优美人格的奠定)、童蒙养正(圣贤智慧的陶冶)、少年养志(理想抱负的鼓舞),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养德”(真实生命的开展)的时期[3]。他们的品格正经历真实生活的检验而不断发展。虽然我国目前高校德育的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在某些方面也说明了高等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些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目标的目的。 从深层看,缺乏情感性是现行德育的机能性缺陷。情感是一个精神饱满为自己目标而奋斗的人的本质力量[4]。教育本质上是充满情感的,然而现代教育工具理性的泛滥导致人文情感的缺失[5]。长期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忽视了情感在德育中的价值,在大学课堂充斥着科学主义,过分强调工具理性时,我们认为课堂离大学的人文精神已相距太远。为了使大学生在掌握优秀文化的同时,获得智慧的启迪、心灵的润泽、精神的熏陶和人性的升华,应充分运用情感性的机制,利用情感的感染性功能、弥散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和动力性功能,激发大学生本身所固有的向善、向上的道德潜能,提升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认同,从而促进大学生道德生命完满与均衡的发展。 一、“关怀型”情感场的基本要素 爱因斯坦认为“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6]。勒温则强调“任何一种行为,都产生于各种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以及这些相互依存的事实具有一种动力场的特征”[7]。课堂是一典型的场环境,在课堂中教师的情感信息、学生的情感信息、知识所蕴含的情感信息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张力作用,构成了一种空间、一种物质运动的特殊形态,犹如电场、磁场等外界能量场效应,我们将情感信息所辐射和作用的时空称之为情感场。 诺丁斯从关怀伦理学的角度认为关怀意味着对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她在关怀思想上弘扬对主体、尤其是对学生的尊重。她所阐述的是民主关系的关怀,而不是强制性的关怀。诺丁斯认为被关怀的记忆便是人们发出伦理关怀行为的一种动力之源。她强调学生需要亲自参与到具体的情境中,认为必须有一种广角具有引导所有的学生关怀自己,关怀自己身边的人,关心人类,关心植物、动物、环境、工具和思想[8]。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关怀型”情感场的核心理念是对生命的关爱,从生命的整体性与生成性看这种关爱有三个基本要素:(1)对成长的宽容。让学生在成长中沐浴人性光辉,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成长所存在的问题,但却不是纵容。(2)对主体的尊重。把学生看成真正的人,尊重学生的自由与个性,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3)对事业的真诚。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这种真诚体现在不断地完善自我中。课堂中“关怀型”的情感信息更多地帮助大学生有目的地、热情地生活、自我满意和愉快、自我实现和内心和谐。 二、大学生的品格建构表现为耗散结构特征 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理论是比利时科学家伊里亚·普里高津(I.Prigogine)于196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产生负熵流(信息流)使系统的总熵值减少,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的状态,即耗散结构状态,也称为自组织状态。这种有序状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且不因外界微小的扰动而消失[9]。 1.大学生的品格建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心理学家鲁克说“个人的情绪经验愈是多样化,就愈容易体会、了解、想象别人的精神世界,甚至会有‘密切的精神交流’。”[10]置身于课堂情感场这一环境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源源不断的信息输入,又使得大学生的品格建构体系不断变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更显示出开放性的特征。 2.大学生的品格建构处于非平衡状态。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文化与各国的多种文化发生了频繁的交流与碰撞,发生了价值观的共享与冲突,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容易产生无所适从的情况。伴随着他们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对个人利益的肯定,传统的文化道德观念和新兴的文化道德观念之间出现一定的矛盾并产生非线性冲突,过去那种借助于权威对大学生进行简单灌输的道德教育样式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抵触,于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在道德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种特有的现象,有学者将之概括为“去道德化现象”[11]。教师在学校中对各种道德议题避而不谈,他们大都不愿意传送实质的道德价值,造成教育与道德逐渐脱节,大学生则表现为道德困惑、道德迷茫等。 3.大学生的品格建构可以由无序走向有序。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应是高道德和高创造的统一。在课堂“关怀型”情感场的有效影响下,大学生的品格建构经由“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可以提升他们对道德教育的认同,从而促进大学生道德生命完满与均衡的发展,并且不断上升达到和谐的情操人格水平,表现为朝气蓬勃,富有活力及创新精神,体现了自立、竞争、高效的时代特征,追求事业成功及家庭幸福,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课堂“关怀型”情感场中对“生命的关爱”的信息使大学生的品格建构系统产生自组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