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求职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有关调查表明“2000年我国25-64岁劳动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仅占5.2%,1999年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超过我国4倍,我国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比重仅占1.38%,总人数不足1000万人。”[1]从全球的角度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003年达到15%,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7.8%,发达国家为61.1%”(注: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来看,我国高等级的专门人才还是比较匮乏的。然而,由于我国就业人口过于庞大,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就业压力在现阶段突显,其中也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在内。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是,在我们正确认识这一社会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的同时,有一个问题也不容忽视,这就是一部分企业和行业找不到自己需要甚至是渴求的专业人才,形成社会供需矛盾的另一面,这种总体上的供大于求和某些领域的求大于供,是一种错位。研究社会专业人才供求错位,不仅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举措之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大内容。 表1 湖南省湘潭市2004年第一季度人才需求(按用人单位性质分)状况
资料来源:湘潭市人才交流中心 表2 湖南省湘潭市部分高校2004届毕业生就业意向抽样调查结果
从表1可看出专业人才供求错位情况。 从表1和表2可看出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社会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党政机关的需求仅占需求的1.75%,而19.8%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第一选择选择了党政机关;私营企业的需求占总需求的43.8%,只有5.6%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第一选择选择了私营企业。 从表3、表4可以看出,毕业生最终行业流向的比例情况与需求信息的比例情况并不完全一致。例如:需求信息中私营企业占了17%的比例,但只有7%的学生最终在私营企业就业。 表3 湖南科技大学2004后本科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行业来源 单位类别比例 单位类别 比例 党政机关1.2% 国有企业 9.8% 高等学校2.2% 三资企业 15.4% 其他教学单位 27% 私营企业 17% 部队 2.1% 其他16.8% 其他事业单位 8.5% 表4 湖南科技大学2004后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单位类别 比例 单位类别 比例 党政机关 0.75% 国有企业 9.7% 高等学校 1.3% 三资企业 17% 其他教学单位 22.8% 私营企业 7% 部队 2.5% 自主创业 0.5% 其他事业单位 7.2% 待就业 13.2% 录取研究生 8.8% 其他 9.25% 表3、表4数据截止时间为2004年6月21日 再从我国煤炭行业的专业人才供需情况来看,作为就业地域相对偏僻,风险相对较大,经济收入相对低一点的煤炭行业,专业人才需求明显大于供给。 根据《中国煤炭报》2001年11月的问卷调查,96%的煤炭企业缺少机电专业人才,88%的企业缺少采矿专业人才,此外,通风、安全、选煤、煤化工等专业人才也在紧缺范围之内。许多企业的采矿、掘进、机电、测量、地质、通风工程技术人员已经断档,不得不让技术工人代行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又如,我校今年采矿专业有21名毕业生,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5月到我校要求引进采矿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人数为181,供需比为1:9。造成煤炭行业人才紧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近几年煤炭专业招生人数锐减、煤炭专业毕业生不愿到煤炭企业工作是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据11所原煤炭工程类高校的统计,体制改革前地矿类专业(含采矿、选矿、地质、测量、通风安全等)共有54个专业点,招生人数最多时曾占招生总数的50%以上,目前仅剩下29个专业点,招生人数大幅度减少,有的已停止招生或隔年招生。地矿类专业学生改行就业的比例相当大。1997年以前,煤炭高校毕业生的70%,其中地矿类专业毕业生的90%分配到煤炭行业就业,但1999年以后,招生就业全面并轨,毕业生自主择业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样的情况,致使一些大型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近5年没有招聘到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大部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严重匮乏,不仅影响了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的企业连维持简单再生产都感到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