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希望上世界一流大学,没有一个国家觉得自己可以没有世界一流大学。问题是,人们并不知道世界一流大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也不知道该怎样建成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然而,大家又经常提到这个词。通过Google搜索,我们发现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词条成千上万,而且很多院校——从位于加拿大中部的相对一般化的学术性大学到新成立的位于波斯湾的学院——都自称为“世界一流”。当今是一个存在着学术炒作现象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大学纷纷声称自己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尊贵地位,但它们通常缺乏有力的理由。那些孜孜不倦地想确认“世界一流大学”的人在这样做时,往往也不知所云。例如《亚洲周刊》(Asiaweek),这份香港出版的、颇有影响的杂志曾经连续好几年对亚洲的大学进行排名,直到它的行为广受非议为止。本文将尝试做一件不可能的事——界定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并且论证:对大学而言,成为“国家一流”或者“地区一流”是同等重要的,不要去竭力追赶那些最富有的、在许多方面都胜一筹的大学。 查尔斯·W·埃利奥特(Charles W.Eliot),一位在19世纪后期担任哈佛大学校长达40年之久的学者,当被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问及建成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些什么时,他的回答是“5000万美金和200年”。事实证明他错了。在20世纪初,芝加哥大学就只用了20年及稍微多于5000万美金(由洛克菲勒自己捐赠)的资金就办成了世界一流大学。现在,成本又不一样了,不只是因为通货膨胀,而且因为高等院校已经变得非常复杂,费用也极为昂贵,与此同时,当前的竞争也激烈多了。现在,建成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也许要花费五亿美金的资金,有精明的领导和足够的运气。 世界一流大学并不多见。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这里,我们关注的只是那些为数甚少的、寻求成为国家或国际高等教育系统顶尖大学的高校。在美国,顶尖大学的数量很少。一般被视为精英俱乐部的美国大学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自20世纪初成立至今,其成员仅仅有节制地增加,到现在也就是50多个会员(其中很多大学并非世界一流)——而全美国则有3500多所高等院校。即便在美国,大学也极少是为了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办学的。在别的国家,顶尖院校的数量同样很小,即使在德国政府对大学的预算和任务基本一致对待时也不例外。最精英化的大学只存在于为数不多的国家里——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亚洲华尔街杂志》(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列出了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大学,其中只有四所不在美国,它们分别是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索邦)和东京大学。 当然,是他人的评价使一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院校之列的。但问题是,现在没有人能够设计出一套合适的国际评价体系。在此,我们无意提出这类指标,但是,这样的讨论或许至少是研究发展有关评判依据的第一步。 界定 极少有人试图给世界一流大学下定义。下述各项特征决不会为诸多的专家组合所一致认同——这只是一种建立若干水准基点的努力,它将为研究和讨论奠定基础。在词典里,世界一流的意思是“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达到了国际卓越的标准”。定义够清晰的了,但是在高等教育界,由谁来判定?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指出判断一所大学是否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些有关必要特征。 科研卓越是世界一流大学概念的核心——必须那些是广为同行认可的、能够推进知识前沿的科研。这些科研可以测评,也可以进行交流。如果说科研是中心因素,一所大学所具备的其他因素对于出色的科研也是必要的。一流的教授群体当然是主要的因素。然而,为了吸引和保有最好的学术人员,还必须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它们包括职业保障的安排——很多国家称其为终身制教职(tenure)——与适当的工资和收益,尽管学术工作者并不一定要求高薪酬。最优秀的教授将他们的工作视为一种“内心倾向”——受知识兴趣的驱使,而不仅仅只是一种职业。 学术自由与知识氛围对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意味着教授和学生必须拥有追求知识——无论这些知识引向何处——的自由;同时,他们还应该可以自由地出版他们的著述而不用担心来自学校或者外部的压力。有些国家给予那些无关政治的硬科学领域以充分的自由,但是在更为敏感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则有所限制。在大多数国家,学术自由扩大到既可以在狭窄的专业领域内也可以就社会和政治的问题发表意见。 院校管理也很重要。世界一流大学都有由一些法令、章程保障的重要内部自我管理措施和传统,以确保对这个学术共同体(一般指教授,有时也包括学生)学术生活的核心部分(招生、课程、学位授予标准、选聘新教员与院校工作的基本方向)的控制。 充足的设施对于院校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最前沿、最有创造力的研究和最有革新性的教学都需要有相应的图书馆、实验室,以及互联网和其他电子资源。随着科学与学术的复杂化和扩展,要完全做到如此就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尽管互联网可以节约一定的学术费用,并且使人们能够更容易地接触到多种知识,但是,它绝对不是一剂万能药。学术设施不只限于图书馆和实验室——教师和学生还必须拥有足够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