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价值观是一定主体的利益、需要、心理和行为取向的反映,是人们用以衡量事物的价值、评判事物的好坏并决定对其态度的内心标尺。对于大学生而言,价值观是他们内心深处最重要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的总和”[1]。大学生的价值观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笔者现对大学生价值观二十余年来变迁的主要方面作一梳理,以便得出阶段性结论,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提供前瞻性、务实性的引导依据。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阶段性特点 大学生的价值观通常包括政治观、道德观、生活观、恋爱观、性爱观、社交观、择业观、消费观、学习观、时尚观等方面。我们把“二十余年来”划分成“七十年代末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等三个阶段,来反映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状态,梳理出其主要特点。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差异及其原因所在 人的成熟不光表现在生理上,而且表现在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的特定年龄和特定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在大学阶段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或者说,是天然的亚成熟。而且,我们考察的是不同时空态下的大学生,所得到的结论不可能是相同的。研究某一时空态下的大学生所得到的结论只能对另一时空态的大学生的研究起参考、借鉴作用,不能相互代替,也不能一概而论,一劳永逸的认识是不可取的。 从上述阶段性特点来看,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仅具有亚成熟性,还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表现在地域差异、群体差异、时效差异、校际差异、环境差异等方面。具体来说,地域差异是指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度的不同;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的大学生人际“圈子”,由于接触的对象不同,会形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效果;时效差异是指同一年级的大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差异;校际差异是指不同层次高校的大学生的自我感觉、自我评价的不同;环境差异是指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人生经历、生态因素的不同所产生的情感差异。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在于: 1、发展阶段的不同。马克思曾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页),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正是由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社会状态,与之相应的大学生价值观也就存在差异性。 2、大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发生着巨大变化。国际背景方面:社会思潮的异常汹涌,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的毁灭性精神冲击,加入WTO的正负效应的较量,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互联网的双刃剑效用等。国内背景方面:社会变革的艰难,转型期的制度失范,市场经济的多元导向,从政热、经商热、领袖热、哲学热、读书热、考研热、考证热的此起彼伏等。社会背景的大跨度、跳跃式甚至是非线性变化。使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性越发明显。 3、大学生的自身因素发生着显著变化。人性觉醒,价值预期高涨,人生态度与道德行为愈显务实,生理早熟,心理动荡,精神跌宕,这些显著变化从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性。 4、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变革。此深刻变革会使大学生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出现差异性。
三、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前景 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性,虽然我们还不能能动地掌握其发展的全部,但可以通过社会的价值导向来加以引导,使其发展前景与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前景逐步达到基本一致,这就需要认真分析、预测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将呈现的基本特点。 1、即时性。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即时性体现在重大突发事件对价值取向的瞬时影响上,这种即时性却会对价值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波动性。大学生价值观在发展进程中,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像社会思潮的兴起,战争的爆发,国家政策的重大调整,国际政治格局的嬗变,甚至某些或某个年轻人的变异举动等,虽然这些因素被大学生认同有一个渐进过程。比如,木子美现象“被1/3强的年轻人认为‘那不过是木子美的私事’”[17],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当代青年的性爱观已出现大的变化,这同样会对大学生的性爱观产生重大影响,引致相对平衡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出现显著的波动性。 3、被动性。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的导向十分强劲有力,很大程度上使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处在被动状态,也就是说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还不能彻底摆脱“预成性”,被动性会伴随始终,能动性只是相对的。 4、前卫性。前卫性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上,这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 5、潜规则性。社会的潜规则往往不易被大学生所识别,但实际上他们的日常行为又无时不在受到潜规则的制约,价值观的发展必然会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潜规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