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平均30%以上的速度扩张,这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甚至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2002年制定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以下简称《战略报告》)中提出:到2010年在学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研究生规模将达到硕士生120万人,博士生15万人。这个规划的合理性如何,它是否符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我们现有的培养方式能否达到这个目标等等诸多问题,都是需要从多方面来进行探讨的。 从理论上讲,决定一个国家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二是国力和教育资源尤其是师资的数量与质量所能提供给招生单位的培养条件。这两个因素对确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都具有导向作用,前一个因素可称之为社会需求导向,后一个因素可称之为学校培养导向。[1]目前我国学者大多是用定性方法来研究社会需求导向(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等因素)对招生规模的影响,也有部分学者定性研究了学校培养导向对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作用。总体来说,社会需求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展的必要条件,而高校能够培养研究生的条件则为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展提供了可能性,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体现了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统一,从而使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展具有了必然性。 一、1978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历史回顾 1978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上经历了恢复与发展(1978~1985年)、调整与改革(1986~1998)和积极发展(1999年至今)三个阶段(具体情况如图1和表1所示)。从总体上看,1978~1984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呈现出稳步发展的状态。1985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达到了历史的高点,全国招生4.42万人,比1984年的2.26万人增加了2.16万人,超过将近一倍。由于招生数量超出了当时的培养条件所能承受的限度,原国家教委提出“稳步发展,保证质量”的方针,及时做了调整,从1986年起,逐步减少招生人数,较快地使年招生人数大体稳定在3万人左右。90年代后期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积极发展时期。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激增的趋势。全国1998~200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5.73万人增长到1999年的7.18万人,2000年的10.29万人,2001年的13.28万人,2002年的16.42万人,增长率依次为25.3%、43.3%、29.1%和23.64%,平均年增长率在30%以上。 表1 我国1978~200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及相关的因素指标值
数据来源:吴镇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484~485 2001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002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00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002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图1 我国1978~200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数、应届本科毕业生数与GDP值曲线比较图 二、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相关因素的理论分析 如前所述,从理论上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主要受两大因素制约,一是外部因素,主要是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程度;二是内部因素,主要是招生单位在特定时期内所能容纳研究生的条件。从宏观上看,外部因素对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影响更为明显。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必然受到与它相邻系统的影响与制约。作为高等教育系统来说,与它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有政治系统、经济系统、人口系统和文化系统等等。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上述诸多系统的影响与制约。就招生规模而论,笔者认为其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1.政策因素是影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最直接因素 政策因素对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影响是通过综合考虑其它的因素而通过国家行政的力量来实现的。曾有研究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受政策取向的影响和制约远大于受经济的影响。[2]我国的国家性质以及传统的文化因素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扩大了政策因素对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影响。长期的计划体制导致政府对教育有着过多的制约权力。例如: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和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开始的80年代,由于政策的导向,硕士研究生年招生数由1980年的0.36万人到1985年的4.42万人,五年之间增长了11.27倍。再如,为了更好地适应“九五”期间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1995年11月,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据此,在“九五”期间,研究生招生计划逐年增多,并在2000年扩大了招生。从1995年到2000年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36.8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