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的三种思维模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界研究的重点。人们从不同视角出发来思考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这些思考方式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思维模式。 1.物质决定论模式 它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物质存在始终是第一位的因素,精神因素是第二位的,处于从属地位。这种观点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解释是:只有当一定的物质条件具备,才能出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否则是不可想象的。在现实中,该思维模式表现为经济决定论,认为只有GDP或GNP达到一定水平,才可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规模大小完全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只有使经济水平与高等教育规模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才能使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产生相互促进作用,否则就会相互抑制。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的重心就是寻求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理想的数量关系。 2.精神决定论模式 它认为决定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的价值取向,即精神追求。德国的精神科学学派学者、当代英国大历史学家汤恩比、美国的著名后工业社会理论的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都持此观点。该理论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解释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为了实现一种特殊的价值理想,如人类追求平等的理念。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重点就是寻找引导它的价值导向因素。 3.多元决定论 它的基本观点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不可能用简单的精神决定或物质决定公式来解释。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因素是多元的、复杂的,必须从多个方面来揭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生、发展的原因。英国高等教育社会学者斯科特(Peter Scott)就是个多因素论者,他以此为基调撰写了《大众高等教育的意义》一书[1]。 目前,尽管人们对物质决定论模式心存疑虑,但它仍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中居主流地位,因为该思维模式容易得到现实资料的支持,符合社会科学研究总体上讲究实证的风格。而且由于它直接与提高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而经济效益又是各国政府最关注的事情,也是最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所以也最容易影响政府的决策[2]。第二种思维方式处于严重的弱势,因为精神价值不易验证,容易受到人们的忽视。第三种思维方式正方兴未艾,它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的文化视角 毋庸置疑,任何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的研究都不能回避“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如何发生的”这个根本问题,上述三种思维模式即由此产生。在这三种思维模式中,物质决定论模式在认识论上采取的是可知论和可控制立场,它致力于寻找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精确关系模式就是这种认识论支配的结果。精神决定论模式在认识论上是持怀疑立场,认为人们的精神追求是可变的,是不可控制的,反对一一对应的思维模式,所以侧重采取阐释学的立场来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多元决定论则采取模糊论立场,认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各因素关系是不确定的,没有一个绝对主导作用的关系,因此主张采取多种视角来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现象。 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发展是受多元因素决定的,而且各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断变化的,它们随科技、文化、经济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精神的或物质的,还存在两者之间的因素,如制度因素、决策因素以及领导人人格因素等。高等教育大众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高等教育发展总体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所致,它标志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从而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上升到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出现要求经济发展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如此人们才能对高等教育表现出旺盛的需求。这时人们对高等教育追求虽然有很强的功利倾向,但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肯定等方面的需求开始逐渐占据主流,它变成了一种社会动力,从而促使高等教育模式发生变革,从精英型转变为大众型。所以从表面上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问题,但从深层看则是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或价值转换问题,即高等教育如何从传统的为精英服务转向为大众服务问题。当然这种价值转化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它需要人们改变传统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确立新的价值观,进而确立新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方式,这样才能建立适合大众接受的高等教育模式。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价值选择问题,即确立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引领高等教育发展,其次才是构建一个适当的行为方式问题,这种研究就是一种文化研究,因为我们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构成的总体。 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根本目的的要求。 (1)人们追求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除精神上的困惑,追求物质生活是一种从属性的需求。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根本原因是出于认知兴趣和寻找生命的意义,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改造世界的工具,从而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因此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是人们探求活动的结果,而不是最初原因,现实中人们往往将两者倒置。 (2)高等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种高深知识,使人们的灵魂获得寄托。所以当人类开始探讨灵魂归宿的时候就产生了高等教育,而制度化的高等教育则出现于中世纪大学。为了把握自身的命运,人类产生了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索兴趣,目的是为灵魂找到寄养所。因此,探索和获取知识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人们心灵获得解脱才是目的。现实中人们往往把追求知识本身作为目的,而忽视了对灵魂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3)高等教育运行需要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因而必然需要一种有效的社会制度保障。这种制度保证又需要以一种社会普遍承认的价值观为前提,这就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意义所在。人们参与高等教育活动,正是在此价值体系中获得动力的,从而高等教育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制度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保证高等教育活动能够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