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我国启动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正在为人们所认同。但是,由于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的理解不同,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出现了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解的歧义。仅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表述,就出现了一词多解,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内涵的解释,更是见仁见智。厘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顺利发展十分必要。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其实质就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理论,其理论根基和研究范畴与教育民主化思潮有内在的联系。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以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教授的学说和理论为核心,特罗教授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创始人。实际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有其自己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概念表述的形式和内涵不同,彰显的则是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只是其中之一。 从概念的演进来说,在特罗教授提出大众化理论之前,大众化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已经存在于教育领域之中。在教育的意义上,大众是大众化的原生概念,大众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生概念,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概念产生的最初形式。区别它们之间的演进关系,对于我们完整地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演变和内涵具有特殊的意义。 从大众教育演进到大众高等教育,再到大众化高等教育(或称之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经三百余年的时间。“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概念是从17世纪产生于欧洲的“大众教育”(Mass education),更确切地说是由“大众初等教育”(Mass elementary education)这一概念演变而来。1962年,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其撰写的《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这一概念。(注: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7.12-20.) 但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大众教育与特罗教授阐述的大众高等教育,在涵义上是有较大区别的。在早期的使用者那里,所谓的大众教育指的是教育发展阶段中与学校教育(精英教育)并存的非学校教育(非精英教育)部分,是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一个概念。而在特罗教授的“大众高等教育”的概念中,虽然也包含非精英教育的涵义,但更主要的是一个量化的概念,体现在高等教育发展“三个阶段”毛入学率的划分,它代表的是教育群体中接受教育的比例及关系。就其一般意义来说,无论是在早期的使用者那里,还是在特罗教授的话语中,使用“大众”这个概念时,都包含着规模扩张的涵义。但此时的“大众”已非彼时的“大众”,在内涵上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话语体系中,最初的英文表达方式是Mass higher education(一般直译成大众高等教育),而非大众化高等教育(Massificaton of higher education)。而在我国,最初恰恰是由于“大众化”(Massification)的出现,或者说是由于人们对“化”的“恐惧”,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认同。实际上,在特罗教授的理论体系中,大众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西方教育的语境中,究竟为什么把大众高等教育变成大众化高等教育,还需进一步的文献考证。但无论做何种解释,“化”的出现,并没有改变特罗教授大众高等教育的最初解释。如前所述,特罗教授的大众高等教育概念与早期的大众教育的内涵是有区别的,但由于同是一个“大众”,大众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又只有一字之差,就极易使人把一个关于“非学校教育和非精英教育”的特指概念(早期使用者的“大众”概念)和一个关于“量的界定”(特罗教授的概念)的描述在概念上混淆起来,把一个历史的概念和一个具有特殊指向的概念混淆起来(事实上已经混淆)。区分几乎同词而异义的“大众”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此时的“大众”已非彼时的“大众”,它是一个“量化的概念”,具有特殊的指向性。 如果承认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理论,当我们打开视角,从规模扩张来看待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时,不难发现,在西方学者的视野内,特罗教授的大众化理论只是规模扩张理论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在二战之后,西方学者对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在英语语境中的分析,大致有三种表达形式:其一是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其二是Mass/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其三是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第一种表达方式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可直接译成“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第二种表达方式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可直接译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第三种表达方式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可直接译成“每个人对高等教育的参与”。每一种表达方式既根基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教育对象,又彰显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中文语境下,它们都可表示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在西方的语境下,则有较大的区别,尤其是折射着相对不同的高等教育观念。 西方学者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三种表达方式,蕴含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对高等教育理念的不同解读。第一种表达方式(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是越战之后的产物,即美国面临着大批退伍老兵涌进大学,这是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次激增,正是这次激增拉开了后来被特罗教授所描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上个世纪60年代的规模扩张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表达了对高等教育这种扩张方式的看法,但却冲击了精英高等教育的理念,并对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高等教育的理论层面上,初步形成了“每个人具有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