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展定位 不同类型高校各有特色《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讲到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时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地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规划。要统筹协调社会教育资源,优化结构,合理布局,不断拓宽学校教育的服务功能和范围,逐步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培训制度,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开辟多种途径,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有1/4的学员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建立起多层次、多类型,结构合理,体系完备,各具特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类型、多规格的,高校应根据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分类,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高校在各自的领域发展壮大,而不是一味的“升格”和趋同发展。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矛盾,我国高等教育就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方面需要改革。 第二,在我国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校,既能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也能在我国聚集世界优秀的智力资源。但国家人才培养应具有一定的梯度、一定的层次。重点院校、普通院校、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特色鲜明,学生的就业优势才能明显。因此,高校定位应明确,每一所高校要有侧重点,要发挥其独特优势,发挥强项。鼓励学校间根据各自的优势联合培养人才,但不赞同有些学校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兴办别的学校已具优势的专业。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有别于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服务面向,加之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这就决定了不同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任务。现在一些新兴行业人才紧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应略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开发即将形成的新行业的人才。例如,我国文化、艺术、体育、音乐、美术行业的发展空间极大,几年后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亮点,因为当文化、体育、艺术消费成为我国民众的基本消费时,将出现一个尚未充分开垦的数亿人的大市场。 第三,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要求和规模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类型和规模也要有所不同。“不同类型的高校定位与发展”核心是各个高等学校要办出特点,各类高等学校的“产出”要满足社会需求。 第四,国家要关注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差别的问题,研究解决地方及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 他们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还没有完全理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学校的定位与分类是在学校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国外某些具有优势的高校就是在相互竞争中依据所拥有的办学自主权,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的过程和结果。正是由于这些大学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培养目标、办学特色,才使他们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反过来,一旦学校办学的类型、层次成型后,又对办学活动起到引导、约束、规范的作用。 例如,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院校都强调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但其内涵各有不同。一般认为,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和基础理论原创性研究的人才;教学型大学培养的是开展技术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创新技术应用和技能应用的人才。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院校均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其内涵也是有区别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理论应用型人才,教学型大学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应用型人才。 其次,一些高校在办学理念上有一种倾向,把办学水平与办学层次划上等号,好像办学层次越高,办学水平就越高。其实不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等学校办学也应是多类型、多层次的。同一层次的学校,有不同的类型;同一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层次,都有一个定位的问题。另外,在一个学校,可能同时几类人才均在培养,也为学校的分类与定位带来困难。 再次,政府要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引导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 最后,一些高校在发展中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例如,在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存在困难,在“学校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之间还没有完全衔接好。 2 教学改革 树立质量、市场、创新、国际意识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讲到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时指出:“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改善高等学校基础课程教学,建设精品课程,改造和充实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一批示范教学基地和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强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一些学员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有所改革。例如,高校要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现在的大学生比较缺乏实践知识,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无论对于普通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是非常重要的。高校要逐步实行学分制,学制灵活,休学复学自由度要大。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市场要求。高校应与企业多交流、沟通,使企业真正成为学生的实训基地,以消除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