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04)07-0005-04 历史学家哈罗德·珀金教授在研究大学发展史后指出:如果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大学千百年来的荣辱兴衰,来说明它是怎样从中世纪的宗教和世俗的知识团体演变成今日在以知识为基础、以科学为方向的技术型后工业社会中起关键作用的机构的话,那就是:大学是人类社会的动力站[1]。换句话说,大学近千年的演变就是逐渐由边缘走向中心,特别是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的历史。审视高等教育发展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发展历史,我们从中可以看到3条基本的线索:一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构成了演变发展的外部动力;二是高等教育自身在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所做的努力,特别是思想上的变革、影响更为深远;三是各国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在政策与实践层面的支持。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交叉,共同构成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演变历程。 一 潘懋元先生在《高等教育将走进社会中心》中指出:在农业经济时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不需要高深知识,高等教育的地位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的“学府黉宫”,或“象牙塔”中;在工业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将逐步走进经济社会,为工业生产提供服务[2]。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总是与一定的经济、政治制度、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的需要相一致的。在新的形势下,社会要求高等学校走向社会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战争的结束宣告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的来临,以原子弹、电子计算机及空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50年代演变成世界范围的技术革命浪潮,成为一场方兴未艾的世界性运动。由于科学知识和信息量急剧增加,有人将此贯之以“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特别是科技知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人类的发展也越来越依靠科技的力量。9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的解体,世界由政治、军事冷战转向经济热战,各国纷纷以科学技术作为综合国力的重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科技产业化,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可以说,围绕人才、成果、知识产权的争夺愈演愈烈,以科技竞争为焦点的国际规则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国家都把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看成是21世纪竞争成功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经济的知识化,还是知识的经济化,都极大地显示了知识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与知识直接相关的大学也进入经济运行过程之中,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正是基于这一点,构成了大学由居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的外部动力。 二 当然,虽然时代和社会要求大学成为社会的中心,但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就能一定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必须主动地、全面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才能真正走进社会的中心。新的理论和概念的发展与突破,是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理论基础。 (一)高等教育认识论哲学到政治论哲学的冲突及融合 布鲁贝克将高等教育事业为何应当存在与发展的哲学理论分成两种:一种哲学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3]。前者强调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认为学术事业探求知识是为着知识本身的缘故,而与人类的利益无关,主张“任何社会都应有这样的机构,其目的是对社会最令人困绕的问题进行尽可能深刻的思考,甚至思考那些无法想像的问题”,后者则更侧重于探讨深奥的知识对国家的影响,认为人们探索深奥的知识,不仅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要理解和解决当今复杂社会中的复杂问题,有赖于学院和大学所创造的知识和所培养的人才。 19世纪初(1810年),由洪堡为代表建立起来的柏林大学以及其代表的经典大学的办学理念如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和科研统一代表了认识论哲学的辉煌时代,但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贯穿19世纪不断加强的工业革命的力量,赋予大学所发现的知识越来越现实的影响。大学特别是占优势地位的研究型大学所提供的知识,不仅发展了工业生产上的奇迹,也被用于确定政治目标。“过去根据经验就可以解决的政府、企业、农业、劳动、原料、国际关系、教育、卫生等问题,现在则需要极深奥的知识才能解决。而获得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人才的最好场所是大学”[3]。于是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逐渐与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并驾齐驱,甚至压倒了认识论的哲学。二战期间,高等学校被卷入了为战争培养急需人才的活动,实验室被用于军事科研,大学教授参与了与军事技术有关的研究工作,青霉素的发现、雷达系统的改善和核武器的研制成功等,一方面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使得高等学校明显地成为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这为战后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的盛行奠定了重要基础。二战后的几十年,是世界高等教育空前发展的几十年,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大为盛行的几十年。由于高等教育对于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前途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不可避免的更加深入地走进了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公众的个人生活。高等教育俨然成为社会的“服务站”、“动力站”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