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468(2004)03-0060-07 加入WTO之后,不但教育界,而且社会各界都对于我国的高教进口即出国留学极为关注。然而,对我国的高教出口,即来华留学生教育,除了少数相关部门外,社会各界,甚至对教育产业极为关切的经济学界对此都相当冷淡。为什么社会各界对高教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关注严重失衡呢? 人们通常认为,美英等国家的高等教育比中国发达,拥有更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由此,我国大量的优秀生源及大把大把的钞票都被吸引过去,对国家造成了有目共睹的影响。人们对此高度关切是不难理解的。而另一方面,人们通常又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教资源十分短缺,在与发达国家的教育贸易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因此,高教进出口,即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的严重不平衡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诚然,上述认识是有道理的,然而,它在理论上是不全面的,在实践中也不利于促进我国高教进出口的平衡,应当在理论和实践上予以澄清。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高教服务出口贸易 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社会专业分工还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国与国之间存在一定的贸易是为了“互通有无”。各国为了满足各自对稀缺产品的需求,必须开展往来贸易。 进入近代商品社会后,各国生产的产品和数量空前增加。在一些发达国家中,除了极少数商品因某些原因可能不生产外,几乎没有哪种产品不能生产。那么,在这种新形势下,为什么国家之间的贸易不仅没有停滞反而更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了呢?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较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是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在亚当·斯密(1723-1790)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合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条件(比如其生产成本比它国为低),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彼此之间进行交换,那么,不仅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为推动资本主义早期的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支持,然而这一理论对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则无法解释。比如,为什么不仅发达国家而且一些贫困落后和生产率低下的国家也能参与到国际贸易之中,并从中获利呢?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解答了这道难题。李嘉图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机器和技术方面占有很大优势,能够以比其他国家少得多的成本来制造商品,那么,即使该国土地比较肥沃,种植谷物所花费的劳动成本比其他国家也少,但仍应当生产并输出制造商品去交换其他国家的谷物。与此同时,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家也应根据这一原则,生产和出口那些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去换取成本相对更高的商品。这就是说,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如此形成的分工将使生产总量增加,并使参与国际贸易的各方均可获利。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是互利但不一定是等价和平等交换的现实,为国际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某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能解决。例如该理论认为,国际间贸易的不平等交换,可以使双方获利,那么,这种利益来自何处?又如,这种理论的假设前提,即存在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在现实中也是不成立的。 (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与国际贸易 俄林(1879-1952)的“生产要素禀赋说”发展完善了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俄林指出,所谓生产要素禀赋,指的是生产要素在一国或一个地区中的供给状况。生产要素分为自然资源、资本、劳动三大类,而这三大类下又可分为诸多的小类;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是千差万别的。那么,各国商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即相对成本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他明确指出,国际贸易直接源自同类、同质产品的价格差异,而商品价格差异源于生产成本差异;生产成本差异源自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生产要素价格之差则产生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这些因素环环相扣、互为因果,而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则是上述种种差异的根源,由此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说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细化了成本要素分类,阐释了各国相对成本优势或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然而,这一理论仅仅考察各国资源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而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因此,难以充分解释五光十色的国际贸易现实。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国际贸易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其中的规模经济理论突破了各国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同样以及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现实假设,提出扩大经济规模,向国外出口,将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特别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M.E.Porter)于1990年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将国际贸易理论推上了一个新阶段。 波特认为,国际竞争优势由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附加因素所决定。四个基本因素是:①生产因素状况。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五大项。②需求状况。人们必须高度重视国内需求,本国市场对某行业某类产品需求旺盛、广阔,有利于这些行业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提高成本效益,从而建立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③相关与辅助行业。一个国家的上下游工业和辅助行业,彼此间需要互相了解,协调配合;上游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有助于下游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确立竞争优势。④工业企业的策略与结构。企业根据本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确定相应的经营和管理策略和结构,将有助于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反之,则不利于其国际竞争力。例如,国内市场充分开放的国家,就会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从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相反,那些千方百计保护本国“幼稚”企业的国家,其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就会不思进取,缺乏国际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