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的制度改革,主要存在学术倾向性、政治倾向性和经济倾向性三种改革倾向。学术倾向性的大学制度改革指从整体上以学术发展为基本取向,旨在促进大学学术性的提高,19世纪初德国大学制度的改革就是学术倾向性的典型代表,具体体现在:(1)哲学院取代了神学院成为综合大学的核心;(2)研究课(seminar)教学形式的广泛采用使大学教学具有了学术性。政治倾向性的大学制度改革指从整体上以政府(政治)目标、国家利益为基本取向,大学制度体现出与政府政策目标的高度一致性。最早带有这一倾向的大学改革是19世纪初期法国帝国大学的成立。通过改革,法国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高等教育体制,使其成为法国大学制度的基本框架。50年代初期我国的大学制度改革也是由政府主导的,体现出强烈政治倾向性的改革。经济倾向性的改革指以适应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基本取向,改革的目的反映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内容也渗透着经济的因素。经济倾向性的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赠地学院”的出现。《莫里尔法》和“赠地学院”的建立开创了大学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先河。19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制度改革的经济倾向性更多体现在大学改革的具体过程和所采取的措施上,但经济手段的过多使用使目的与手段相互倒置,影响到改革的效果。同样,日本的“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也体现出较强的经济倾向性。改革的目的是日本政府为摆脱社会经济困境、应对国内外状况的变化所推行的行政改革。总体来说,大学制度改革的倾向性虽然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经济倾向性却是越来越突出。因此正确认识大学的性质、作用,确立正确的大学理念和价值观,将使大学改革不至于偏离作为教育和学术机构的大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