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一个新名词在社会上开始流传,那就是“就业经济”。李家华在《2000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整个求职过程中,大学生花费情况大体如下:在200元以下,占28%;200~500元,占28.9%;500~1000元,占17.9%;1000~1500元,占10.3%;1500~2000元,占4.2%;2000元以上,占10.7%。费用中最大的花销是印制资料,37.7%;交通费,25.6%;参加招聘会,20.3%;公关,7.2%;交纳违约金和其他收费,3.9%;其他,5.3%。” 为了学生的就业,高校和政府主管部门也付出了相应的成本。2001年底,教育部办公厅进行的一次针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机构规模4人以下的为62.5%(88个有效样本),4人比较普遍,占21.6%,最多的为23人,包括兼职。从机构运营的财务状况来看,每年的运行经费在10万元以下的占55%,30万元左右的占33.3%,50万元以上的占11.7%(111个有效样本)。而且,这一成本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那么,学生付出的就业费用到底有多大?这些费用对于工作找寻的结果(能否找到工作、工作的起薪)有没有显著影响?学校在就业服务方面的努力,对于工作找寻的结果有没有显著影响? 以上问题,正是本研究所试图回答的。同时,本研究用“就业成本”这一概念把学生付出的就业费用和学校为就业付出的努力统合起来,并分析学生的就业费用和学校的努力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使用的样本,来自笔者参加的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03年6月对全国6个省份的30多所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有效样本量18722个。 二、概念的界定 1.“就业成本”的概念 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供需双方需要双向选择,如果双方认为合适,可以签订合同,并在日后对所签订的合同进行检查、修改等等。当然,还要冒被欺诈或者找不到合适的目标的风险。而这些行为都会发生成本。因此,可以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成本”是美国学者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的一种表现形式。 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用人单位为招聘而发生的成本,学校进行就业服务而发生的成本,学生为找工作而发生的成本。由于用人单位招聘成本的数据难以获得,而且招聘成本的发生也不是教育政策所可以控制的,所以,本文仅对后两种成本展开研究。 在经典的工作找寻模型中,机会成本和搜寻成本都是工作找寻者(本研究中即为学生)效用函数中的重要自变量。当工作找寻者获得一个工作机会时,他必须考虑到,如果放弃这个机会,一方面需要继续付出搜寻成本,另一方面还要损失把继续找工作的时间用于工作所可能获得的收入。但是,对于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机会成本是可以忽略的。因为,正式的就业时间一般都在大学生活完全结束后才开始。本研究考察的主要是学生的搜寻成本(以下称“学生的就业费用”)。 2.本研究中“学生的就业费用” “学生的就业费用”(以下简称“就业费用”)是指,学生从开始找工作到找寻过程基本结束这段时间里,为了找工作而额外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求职简历的制作费、交通费、招聘会门票、通讯费、人情礼品费及其他有关费用。在本研究中,主要是指接受调查的2003届毕业生,从开始找工作到2003年6月中旬为止发生的“就业费用”。 3.本研究中“学校进行就业服务所发生的成本” 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一般由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来承担。把就业指导机构看成一个生产单位,它有自己的生产函数。投入包括:人员、运行经费、场地等;产出即“就业指导机构对学生就业的实际帮助程度”(以下简称“帮助程度”)。由于“学校进行就业服务所发生的成本”难以获得精确数据,本文把“帮助程度”作为它的替代变量加以考察。 4.本研究中的“就业”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03年6月的调查中,问卷第14题主要针对学生的毕业去向,有9个选项。本文把选择“(1)已经签约”、“(2)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3)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自主创业”、“(4)等待接收单位的最后答复”、“(5)尚未找到接收单位”、“(6)虽有愿意接收的单位,但自己不想去”、“(9)其他”的样本归为求职者,然后把其中选择(1)(2)(3)的样本,以及选择(9)的部分样本作为求职成功者,把其余样本作为求职未成功者。事实上,本文作者对“就业”的区分标准是:是否有确定的就业去向。 三、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工作找寻的研究,一是工作找寻模型与工作找寻强度,即一定时期内工作找寻者申请了多少个工作机会。根据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的特点,Phelps(1970)等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求职者的求职行为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提出了“工作找寻”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每个用人单位对劳动的报酬是不同的,而由于信息不充分,劳动者不可能从一开始就知道什么单位劳动报酬最高,因而他首先要筛选出可能要寻访的工作单位,然后在这些工作单位中确定寻访数量。寻访过程有成本也有收益,因为寻访对象越多,对工资的分布就越了解;选取的样本企业越多,内含高工资企业的可能性才能越高,因而碰到高工资的可能性才越大。工作找寻者权衡继续进行工作找寻的边际成本和预期收益,来确定最佳的或比较理想的寻访样本数目。只有当继续进行工作找寻的边际成本与可能的边际收益两者相等时,搜寻过程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