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依附理论及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国外教育依附理论的兴起,主要是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但由于这一理论本身的诸多不足,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为什么在世纪交替的时候,中国教育界开始注意和研究这一理论,提出中国高等教育依附性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兴起,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强势推动与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弱势经济与文化权益形成拉锯,依附理论一定程度上批判和解释了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后殖民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现象。 二是中国学者对于中国在全球化中地位角色的关注。随着我国加入WT0,国际间教育和学术交流日趋频繁,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国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依附理论关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国际学术与文化交流中的不对等、不均衡现象,引起国内学者的强烈共鸣。 三是参照或吸收阿尔特巴赫教授有关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依附发展的观点,国内一些学者开始用依附理论来解读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实。 基于上述原因,出现了“中国高等教育依附发展”的理论观点。有学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历史是依附发展的历史,中国高等教育所获得的成就是通过依附性发展获得的,即使是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对西方高等教育的依附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认为,教育依附理论无论是其前提预设,还是将其引入高等教育研究或者是其有关高等教育依附发展的诸多观点,都值得商榷。 依附理论基本概念、立场和研究方法值得商榷 首先,自依附理论提出以来,对于该理论基本概念的质疑和批评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什么是“依附”和“依附性发展”,多大程度上算是“依附”,依附是不是等同于依赖,依附和依存如何区别,怎样区分借鉴、学习与依附的关系?依附论者对此无法给予有效解释。 其次,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看,依附理论倚重拉美,但是对拉美问题实证性较差,没有做到理论框架和现实的有机结合。同时,过于倚重拉美,忽视了其他不发达地区,在方法论上陷入了偏狭的教条主义和“拉美中心主义”之中。 再次,依附理论有关“中心与边缘”的理论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特征。依附理论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处于世界体系的中心,是现代文化的代表,同时假定第三世界国家没有民族文化,或者说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都是前科学、前现代社会的产物;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教育体系和学术领域里的先进状态是无可挑剔的,而且会永远保持下去。因此,依附理论实质上是用西方的话语系统来消解东方独立发展教育的话语权力。 高等教育研究套用依附理论是否合理 在经济学领域,依附理论已经被证明是过时和缺少解释力的理论。将其移植到高等教育领域,合理性更值得商榷。高等教育的文化与学术,同经济领域的资本与技术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技术转移的机制未必适用于高等教育。此外,所谓中心国家的经济强权并不必然导致它对边缘国家的文化和教育控制。依附理论将这一问题做了过于简单的推断。因此,教育的依附理论比经济的依附理论呈现出更加多元且复杂的现象,要得出一般的结论更为困难。就是在依附理论运用最多的比较教育领域,也有学者指出,“试图把中心——边缘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解释框架,这虽然有其独到之处,但若作为统整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则明显尚显视野过于狭小。” 将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笼统归结为“依附性发展”,是以偏概全 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是一种“晚发外生”型的近代化,不可避免地存在制度和理论等方面移植和模仿西方尤其是日本的教育模式,这恐怕是一切落后国家近代化起步时的基本特征。但是,依附并不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全部特征。实际上,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这种依附性在逐渐减少,民族性和本土性日渐浓厚,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最终摆脱了依附,走向自主独立。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走过的道路,总体上看是一个借鉴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并有所创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曾经向日本、德国、美国学习(建国以后也曾经向苏联学习),但是,今天却没人能说中国教育是日本模式的教育或者美国模式的教育。为什么?近代中国对西方的学习,是为了寻找一种适应自己发展的模式,是一个主体意识逐渐增强的过程,这种探索,是在不断尝试和积累经验中形成的,最终的结果是形成既不是日本式的,也不是德国式的,或者美国式的“中国教育”,而是具有典型民族特征,符合中国文化土壤与实际需要的“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与理论。 百年来中国教育并不是完全照搬西方,而是根据各个时期需要有选择地学习西方,并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某些成分。例如,一般认为《壬寅·癸卯学制》是照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但是,该学制最突出的一点是, 《癸卯学制》中规定大学堂分8科,其中经学科最大,有11个学门,这是日本学制中所没有的。如果认为只有照搬而没有改造,没有创新,这种观点与事实不符。 总体来讲,中国百年教育史,应当是以自主性发展同依附性发展抗争的历史。尽管这一过程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毕竟确立了与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制度完全不同的、崭新的教育制度,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顺应了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用依附性发展来概括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全部历史,显得有失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