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F03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4)04-0005-0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当今全球的市场经济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类以西方国家为代表,基本上按市场经济演进的历史顺序进入了现代垄断市场经济阶段;一类以原苏联东欧等国家为代表,先后摈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正在加速私有化,向着自由市场经济过渡;一类以中国为代表,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走发展市场经济之路。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等教育既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又为市场经济服务。随着各国市场化或先或后、或快或慢的前进,市场力量已强有力地介入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从教育政策学的角度看,市场调节的思想看来已在高等教育决策中扎根。高等教育的“分权化”(decentralization)、“私有化”(privatization)以及消解调节(deregulation)的理念、制度与方法,已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尽管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中的市场制度取得了无可争辩的巨大成就,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存在错误和无效之处。当前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市场的研究大多肯定和强调市场调节的地位和作用,对市场失灵的成因、表现尤其是内在机理等问题罕有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只有全面准确地认识高等教育市场制度的优势与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矫正措施,才能理性地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进程。本文通过揭示高等教育市场调节的性质与特点,分析高等教育市场失灵的成因与表现,提出了针对高等教育市场失灵的矫正举措,希望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调节机制有所裨益。 一、高等教育市场调节的性质 一般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调节机制不是单一的市场调节机制,也不是单一的政府调节机制,而是由政府调节机制、市场调节机制、社会调节机制和高校自身调节机制四个部分组成的一种“复合”机制,四种机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整体上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所谓调节,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使用一定的工具、试图影响个人和组织的决定和行动。B·米特尼克(B.Mitinick)认为,调节可以界定为“一个人的活动的选择,受到并非直接的是那个活动的一方或者直接卷入那个活动的实体的有意识的限制”[1](p.5)。所谓市场,是指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可分为内部市场(学校市场)和外部市场(社会市场)。内部市场指的是高等院校之间和高等院校内部各市场元素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总和,它又可细分为学校市场、教师市场和学生市场;外部市场指的是高等院校外部各市场元素与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总和,它由消费者市场(求学者及其家长)、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资金市场、知识市场构成。美国高等教育学家罗伯特·克拉克认为,高等教育市场主要由三个市场组成:消费者市场,即人们通常用金钱交换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地方;劳动力市场,即人们为金钱而献出他们的才能和能力的地方;院校市场,即各事业单位彼此相互影响的地方。[2](pp.178-181) 市场调节是市场运行主体有意识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就市场行为的动机与过程而言,市场是一种主动控制的机制。诚如林德布洛姆所言,在市场生活中,人们是审慎的和有意识的[3](p.51)。亚当·斯密指出:“一个人所盘算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会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进而导致了一种非他本意的结果。对于社会来说,这种情况并不总是有害。他追逐自己的利益,往往使它能比在真正出于其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4](p.15)这就是亚当,斯密的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观点。从市场调节的表层结构看,市场是无数个体的交换活动,从市场调节的深层结构看,市场调节取得了一种协调的功绩,虽然这种功绩不一定是市场运行主体能充分意识到的。可以说,一切社会控制都是人工与自然的统一。控制一方面具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趋利避害的特点;另一方面,控制正因为遵循了规律,因而具有自动的、非意向的和无意识的特征。总之,高等教育市场调节是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有机统一。 在高等教育运行中,市场能够做什么,市场不能做什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市场就像一把工具,它设计用来做特定的工作,但不适合其他的工作。由于不太熟悉它到底有什么用处,当人们可以使用它的时候却经常把他留在抽屉里。而有的时候,在不应当使用的时候使用它,像一个粗心的把凿子当螺丝刀使用的业余工匠。因此,小心谨慎地评价高等教育中市场制度的运行机制,分析市场的利弊得失,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分析高等教育市场的缺陷或失灵时,我们不妨采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说。理想类型旨在给出关于被研究对象的特定方面(过程、要素、联系等)的“纯逻辑范型”,以便把握其准确特征和属性,同时也为被研究对象规定一种特殊形式的“标准”,据此对现象作比较、分类和判断。理论经济学家们试图想像出一个完善的市场,但在市场失灵这样一类环境里,完美性的概念是无法实现的。具体说来,市场失灵是指仅靠自愿交易和市场调节无法达到有效分配和利用资源的目的。现代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能够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佳效率的状态。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需具备五个必要条件:所有的生产资源都为私人所有;所有的交易都在市场上发生,并且每一市场都有众多的购买者和销售者;没有任何购买者或销售者能够单独操纵价格;购买者和销售者都可享有充分的信息;资源充分流动并且可无任何阻碍地流向任何使用者。问题在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毕竟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它的五个必要条件不可能同时完全具备。而这五个条件如果缺少一个,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就可能出现运转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