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高等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宏伟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他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出发,在总结国内外高等教育经验教训、充分考虑未来世界的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精辟论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内容十分丰富的邓小平高等教育思想。认真总结和继承邓小平高等教育的有关思想,对于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早日跻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发展高等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担负着提高全民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怎样,生产力水平怎样,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邓小平在总结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和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多次强调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7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科技和教育的形势,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一点外语知识、数理化知识也没有,还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底峰还有问题。我们有个危机感,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他指出:“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刚复出就主动提出抓科学,抓教育,纠正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政策,整顿高等学校的领导班子,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正轨,为了快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邓小平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寄予厚望,多次阐述了经济发展,科技、教育先行的思想。 二、“三个面向”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原则 如何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定位?针对这一根本性的问题。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中,站在国家、民族未来命运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面向现代化”是主体,“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是两翼,其实质扣核心内容,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指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量的,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并适应我们今天市场需要的现代人才,同时也蕴涵着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技术手段等也要实现现代化的含义;“教育要面向世界”,是指我国的教育工作必须同世界发展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高等教育的管理机制上,都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以尽快缩小我国教育与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差距;“教育要面向未来”,是指我们所培养的人不仅要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要适应将来的需要。“三个面向”体现了邓小平的宏观战略教育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根本规律,对于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着极为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培育“四有”新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邓小平始终强调必须坚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始终强调高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他要求广大青少年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能够牢固地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能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一句话,高校培养出来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应该是“又红又专”的人。所以,邓小平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2]但是,邓小平又对只强调政治教育,忽视科技文化学习的倾向给予了批评和纠正,指出:“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应越加自觉、越加刻苦”。[3]他的这一论述深刻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曾有一段时间,我国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处于薄弱状态。针对此种现象,邓小平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环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教育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4]“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5] 四、改革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邓小平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十分关注,他认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依赖于改革。他明确指出,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要研究“重点大学数多少,谁管,体制怎么定”[6],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校,怎样调整专业设置、安排基础理论课程和进行教材改革。[7]”;要提高高等院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就要研究分配体制,打破平均主义的思想束缚,就要改革高等教育后勤管理体制,尽量为高校教职工提供最好的后勤服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研究“高等学校的专业,那些要合,那些要分,哪些要增加,那些要减少,那些要取消”[8];要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就要搞好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实行和完善责任制,“使责任制真正发挥作用”[9]等等。在邓小平高等教育思想指导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等教育总体规模扩展,结构改善,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可以说,2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