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化的涵义 当今,全球化已渗透到从现实经济活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它不再仅仅是学科研究范围内的一个概念术语。全球化思想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安娜贝拉·斯雷贝尔尼女士在其《全球化与国家》报告中提到R.Robertson一直致力于将全球化进行分期,主张把全球化分为5个阶段,并将全球化的最早萌芽阶段的发祥地确定在15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的欧洲。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255.)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全球化的科学预测。到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理论一经西方学界正式提出,就立即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新范式和新话语,以往以一个民族或国家为背景研究社会发展的思路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从此,全球化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全球化的触角与领域无处不在。 关于全球化的本质界定,从不同角度审视,则有不同的表述,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种。一是认为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文化“和而不同”地共处,由于文化的融合,因此产生了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判断的全球文化。二是认为全球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全球化是指,从孤立的地域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而广义的全球化则是指,全球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加强,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与趋势。三是认为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各种要素流动、融合并构成超国家的全球体系的过程,其基础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强调从一般经济合作转变为经济制度、规则与运行机制的趋同。四是认为全球化就是世界普遍的相关性,合作与协调成为各个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二、全球化与民族文化 一般认为,全球化是历史发展进程符合逻辑的必然趋势,其理想是实现文化的多元化,承认国家主权,和而不同是文化全球化的基本态势。即一方面表现为文化融合的趋势;另一方面不排除异质文化,不排除民族和国家的差异,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同质化与异质化相伴而行。但在现实中,人们在处理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全球化与国家地位、利益和资源 让我们来看看,活跃在全球化舞台上的主角都是谁?事实是,目前,全球化舞台上的主角基本上都是处于经济科技领先地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七国首脑集团。他们利用自己的资金、科技与信息优势向全世界各个可以触及到的角落推销其物质、文化教育产品,甚至是价值观。发展中国家基本处于被“化”之地位,文化同质化与文化殖民化现象触目惊心。以电影业为例,美国电影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上映率达到40%~90%。在1993年全世界票房收入的前100部电影中,美国电影占到88部。美国电影以其技术、故事情节与商业运作的绝对优势成为世界电影业的主导国家。另外,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因特网上的信息:英文信息占到97%,法文信息占到2%,而中文信息仅为千分之几。总之,我们今天所听到、所看到的全球化,实际上等同于某些国家、某些国家集团、某些集中资本所推行的霸权,全球化已成为强权压制的托词。因此,全球化给民族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境遇或民族文化应如何应对全球化就必然成为我们的议题。 “全球化中的各个国家地位相等、利益互惠、资源共享”是必然的吗?我们知道,物质生产活动是全球化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是全球化的核心推动力。发达国家科技和信息技术领先,所以,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了文化全球化的主角。科学技术虽然是中立的,但科学技术的应用却是有价值取向和偏好的。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信息优势,进行着广泛的文化传播与文化扩张,向全世界各个国家渗透着他们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发展中国家受经济、科技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无法全面深刻地向世界各国展示自己的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由此,文化全球化过程的一维性与单向性现象出现了,本来是相伴相生的同质化与异质化过程出现了偏差:强势文化同化弱势文化,文化殖民化现象相当严峻,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缺少与发达国家对话的机会与平台。所以说,全球化中的国家地位相等、利益互惠、资源共享并不是必然的。 (二)全球化与多元化 “越是全球化就越是多元化”是必然的吗?很多全球化理论都认为,多元化与全球化共生,越是全球化就越是多元化。A.兹洛宾·洛特曼认为,文化的多元化是永恒的;日本学者平野健一郎认为,各种文化之间接触越频繁,文化越趋于多样化;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比斯特认为,越是全球化就越是部落化。这样的观点合乎一般的逻辑:正是在全球化的映衬下,由于一种与生俱来的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情结,才使得本土化、民族化这些东西在人们内心深处显得更加独特,人们会认为其更有生存的意义和价值。那么,我们要问:假如年青一代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受民族性文化教育的机会,又在客观上接受了大量非本土化的东西,致使其本土化、民族化情结淡漠,本土化与民族化的生存价值与意义还有多大?它们存在的理由与必然性还有多少?这种现象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它是活生生的现实。那么,我们还敢理直气壮地说越是全球化就越会多元化吗?从今天的现状来看,文化多元性正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严重威胁。如果不在全民族提倡文化自觉意识,民族文化的命运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越是全球化就越是多元化至多是个美丽的梦想,而全球化就一定能从反面刺激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认识也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梦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