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6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04)02-0033-06 目前,含政府补贴的助学贷款在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推行。对各国的助学贷款计划进行考察,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就使人们很难确定什么是助学贷款的通行模式,也不能断定什么才是好的助学贷款方式。例如,有些助学贷款,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并获得,而有些则只面向公立院校的学生。有些助学贷款只发放给某些特定人群,而有些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尽管不是所有但确实相当多的助学贷款都被作为收费改革后的配套资助措施,旨在实现更高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有的助学贷款具有丰厚的优惠条件,有些则与一般的商业性贷款没多大区别。另外,不同助学贷款计划的贷款补偿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并随之导致了不同的财政效果。 为什么不同的学生贷款其操作过程及最终结果千差万别?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的助学贷款目标指向不同。本文对世界上不同助学贷款项目所强调的目标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出五组共十一个不同的目标;本文第二部分主要讨论这些不同的目标选择;第三部分探讨不同的助学贷款目标对其运作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指出,评价助学贷款,必须要以其所预期达到的核心目标为背景进行考虑。 助学贷款的几种不同目标 不同助学贷款的核心目标和政策类型各不相同。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助学贷款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差异将会从整体上影响贷款的设计、运作和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这五组目标分别是:(1)经费预算方面的目标(增加大学的收入);(2)促进高等教育规模扩展;(3)社会性目标(改善均等性,增加穷人的入学机会);(4)满足特定的人力资源需求;(5)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实际上,任何一项助学贷款都可能包含不止一个目标。 一、经费预算方面的目标(增加大学的收入) 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公立高校普遍财力不足。即使不考虑高校系统的扩展(我们将在后面专门阐述此问题),政府的预算约束也可能使公立高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这可能源于许多原因,这里将讨论其中的三个。第一,面对日益增长的生均成本,可能无法获得额外的政府资助来使大学保持入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第二,各国全面削减政府支出(包括高等教育支出),公立大学被迫寻找其他替代性的经费来源。第三,许多国家已采纳了偏好基础教育、大学后教育的政策,这导致资金配置从大学向其他可获得更高社会收益的教育部门转移(见表1)。 表1 助学贷款的几种不同目标 目标1:经费预算方面的目标(增加大学的收入) ●在公立大学生均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为保持大学入学人数、保证输出及 教学质量而寻求更多的收入来源(无法获得额外的政府财政拨款时) ●弥补大学财政经费的缺口:为了应对政府公共开支(包括教育支出)的减少 ●弥补大学财政经费的缺口:为了应对公共教育财政体系的重新配置,即教育 财政支出的重心由高等教育转向其他社会收益率更高的部分(如基础教育) 目标2:扩展高等教育规模 ●为公立大学的财政扩张提供额外的(部分的)经费扩充 ●发展私立大学以扩展整个高等教育的规模(降低国家在大学财政扩充中的作 目标3:社会性目标(公平性/贫困学生入学机会) ●针对贫困学生的贷款 ●交叉补贴(sross-subsidization):从更高的学费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助 学金发放给贫困学生 目标4:满足人力资源的需求 ●满足特殊行业和地区的劳动力需求 目标5:资助在校学生 ●减轻学生就学期间的经济负担 ●增加学生自己所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培养学生在经济上的独立性 在所有案例中,预算紧缩都使得公立高校寻求更多的成本补偿,以尽力寻找替代性的资金来源。一个主要的办法就是对学生享受的服务进行收费或者增加收费。对服务进行收费的具体形式有:收取更高更贴近实际的学费,或者提高已经包含了补贴的食宿费(注:顺便提及的是,收取数量可观的学费将对教育系统产生另外的积极影响:它将改变院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二者逐渐建立提供商—消费客户的关系,同时也增进了大学之间的竞争,另外,学生们在大学事务中也有了更大的发言权。)。提高大学收费标准,无论提高的是学费还是生活费,在政治上和社会含义上都可能难以被接受;社会各阶层的既得利益者都将积极反对向私人学生增加各种教育开支,因为后者可能意味着要成倍地提高当前的工资水平。向银行贷款来减轻这种付费压力可能行不通,因为银行在向教育提供借贷方面也是声名狼藉,这明显是一个市场失灵的例子。因此,就需要设立由政府资助、实行商业利率的助学贷款项目弥补市场的失灵;这意味着学生能够通过贷款方式支付其学费和生活费,而学生提高教育水平就可能带来预期收入增加,因此也就减轻了贷款偿还的负担。 应该指出的是,有些助学贷款虽然主要是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但往往也包含补贴、资助贫困学生的成分。不过,助困不是这种以成本补偿为主要目标的助学贷款的全部追求,原则上,这类助学贷款实行市场利率,面向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贫困生。需要指出的是,由实施助学贷款推动学费水平提高而带来的额外收入,不一定能为教育机构带来净收入的增加,能否实现净收入的增加取决于提高收费给大学带来的额外收入能否抵消其相应的公共经费削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