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04)02-0029-04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作为生产高素质人才和创新知识的基地,被推到社会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地位,将在未来社会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经济的繁荣不再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知识与信息,正在极大地改变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项要素,劳动将成为一种知识性劳动。新知识和新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资料中的动力系统、机械系统、运输系统和信息系统等更为先进,并且人类将从知识和科技进步中不断获得更新、更先进的劳动资料[1]。知识成为资本或知识资本构成知识经济的主体已成为新经济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高等教育要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就必须确立如下教育指导思想。 一、高等教育应以新的功能催生知识经济 教育功能是教育能满足主体现实和未来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教育范畴的问题之一。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大学的功能是随着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演变的。早在11世纪,在古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大学的功能主要是传播神学文化和培养神职人员;随着现代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科学与工业的结合及经济自由竞争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使大学有了传播科学知识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教学功能;产业革命兴起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增长对科学理论以及研究型人才的需求,促使大学有了科研的功能;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崛起,大学又产生了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突出地表现为高技术辐射功能[2]。显而易见,高等教育的功能始终在不断地进行着选择与创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将主要通过“功能系统的重构”,来进一步催生知识经济。 首先,强化高等教育的“智力动力源”功能。智能作为人类社会最根本的、最深层次的动力源,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它被经济学家们称之为“智力动力源”,即指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作用,并对其有决定作用的客观社会结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而达到开启这个智慧能源库的大门。在知识经济中,随着新一代信息科技产业的发展,智能、知识的生产和应用的扩展,那种不断产生新意念并善于把各种资源有效结合起来的高智商头脑,将起着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所无法比拟的作用。高等教育要积极参与到社会中,在整个社会建设中发挥决策咨询的智囊作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使高等教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库。 其次,发挥高等教育的“孵化器”和“发动机”功能。高等教育尤其是重点大学既是“知识的创造源”、“人才库”、“文化的传播者”,同时它又是科技知识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发动机”[3]。高等教育的这种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和“发动机”功能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为高校已成为高技术创新、发育、成熟和开发利用的摇篮和发源地。如美国的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超导技术、生物效应等高技术专利,诞生于高校的约占12%。OECD各成员国的工商业的科技研究开发也有近2/3的经费是用在高科技产业上[4]。另一方面则体现为以大学为依托的各种工业园区蓬勃发展。除美国硅谷这一典型范例外,我国台湾省也在这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比如新竹科学园区,就是以新竹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和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为依托而建立,该园区在400多公顷的土地上创立了150家高科技产业,1980-1993年该园区的产值从零增加到40亿美元,近几年又以40%的速度迅猛发展,成为台湾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重要源泉[5]。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高校的科研功能和高技术辐射功能,加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以世界一流水平为目标的教学科研型大学,从而使高校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之一。 最后,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的桥梁功能。现代经济是科技经济,科技经济的显著特征是应用型科技人员成为社会劳动的主力军。这些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的主要途径就在于高等教育,通过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现代应用型的“知识工人”。而且,高等教育是培养现代各级决策者和管理队伍的重要基地。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社会发展越迅速,市场化水平越高,所需要的决策者和管理人员就越多,管理者在全部直接从事经济活动人员中的比重就越大。 二、高等教育应以战略性产业的身份跻身于知识经济 江泽民同志1999年6月15日《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高等教育产业是教育功能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战略性产业,它已经不是产业链中的一个先期环节,而是事关各产业链顺利发展的基石;它不再是单方面影响产业的发展,而是全方位地辐射并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忽视了教育作为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自身所具有的功能,而只是把教育看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致使教育不能实现产业化。教育行为长期被单一地视为政府行为,政府以计划经济的模式和手段对教育进行大包大揽,造成教育投入不足、供求关系紧张、事业发展缓慢,缺乏直面市场经济的信心和能力[6]。因此,我们要尊重教育的经济价值,确认教育的产业属性,发展教育产业。高等教育产业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教育服务的产业化。教育服务是指为满足开发智力需要的服务和服务产品,包括教育培训服务、教育信息服务及各种教育服务产品。教育服务包括商品性服务和非商品性服务。目前在教育服务开发方面,我国现有高校还很薄弱,无法满足社会各类人特别是半工半读人员的需求。其二,知识资本的产业化。主要指科技成果转化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这一方面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我国已经投入巨额资金在全国建立了53个国家级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0个省级开发区,400多个县级开发区。北京市政府还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北京清华工业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北大首都经济发展研究院、与中科院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每年提供200万元,用于中科院提供的有市场潜力并有望在北京形成产业的项目研究。其三,人力资本的产业化。人力资本可以作为资本用以进行个人和社会投资。人力资本产业化,包括人力资源的产业化生产和人力资本的市场化配置。在人力资本市场中,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按质论价,优质优价”[7]。当然,确立高等教育产业观,也不意味着盲目夸大高等教育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它可以启动消费,会成为新一轮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应如何产业化,既有观念上的问题,也有制度和操作上的问题,还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