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4)03-0055-03 一、引言 在高教管理领域,体制的改革一直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在高教管理领域经历过多次大起大伏,若对昔日的历史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反思,至少我们能看清曾经走过的道路;再进一步,若对昔日的历史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就有可能从中找出一些规律以指引今后的征途。过去对之研究都试图从外因去寻找其变化的根据,这种分析从现象上看无疑是正确的,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变化都源于一个特定的教育政策的颁布,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若仅停留于此层面的分析,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研究就失去了其必要性。透过这层现象,本文尝试进一步去寻找影响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自身变化的内在依据。这种寻找的价值就在于尽力去发现我国高校内部领导的规律性关系。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概念的界定是立论的前提。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要厘清体制的概念内涵以及高校内部领导体制在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定位。 1.体制的概述。体制是频繁使用的一个概念,但体制概念的使用也是模糊不清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体制的解释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41.)其本质是把体制界定为一种制度。与此相近的解释有很多,如“体制,事实上指的就是制度,或者说,是体系化的制度”。(注:曾冬梅等.规范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确保高等教育健康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对体制的考察,较为全面的是孙绵涛教授,他认为体制“包含体系和制度两部分,体系指的是组织机构,制度是保证组织机构正常运转的规范”。(注:孙绵涛.教育行政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28.)笔者认为,从概念自身的内涵与实践操作来分析,体制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或规范,它应该是体系与规范的有机统一。形象地说,体系是体制的骨架,是体系的“硬件”部分,而制度或规范是体制的血肉,是体制的“软件”部分。完整的体制建设都应包括这两部分的完善。具体到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内涵,它同样包括这两个部分,一是高校内部领导体系的完善,一是高校内部领导制度的建设。高校内部领导体系是指高校内部领导机构的设立及其组织结构,它是一种刚性的结构,一旦确立后就会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地存在。如校长与党委书记在学校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学校是实行校系二级管理还是校院系三级管理等等。高校内部领导制度是指高校上下级之间以及各个机构之间进行行政活动所遵循的各种制度,它是一种柔性的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有许多变化。 2.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定位。高校内部领导体制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一部分,明确它在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定位,是进一步认识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重要前提。在高等教育管理学中,高等教育管理从宏观上包括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与高等学校管理两大部分;而在高等学校管理中,若按管理的基本职能来划分,它又分为高等学校的计划管理、高等学校的组织管理、高等学校的领导和高等学校的监督等等各个组成部分。结合管理职能的划分,若再从组织体制这一维度出发,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又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一部分。在学校管理这一微观领域,管理与领导在内容上有许多重叠之处,所以,高等学校内部领导体制的变革对整个高校管理的影响就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三、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演变的过程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演变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许多学者都按时间维度对之进行过分阶段的概述。一般说来,以政策的演变及高校内部权力变化为两个基本依据,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过程经历了 七个阶段(见表1)。 表1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演变过程及相关政策 时间 高校内部领导体制 相关政策 1950~1956 校长负责制 1950年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暂行规程》 1956~1961 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制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61~1966 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制 1961年制定“高校六十条” 1966~1976 学的一元化领导1966年公布“五·一六通知”、“十六条” 1977~1985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78年制定“新高教六十条” 1985~1989 部分高校试行校长负责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教委〈关于当前 1989~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高等学校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意见〉》 1998年颁布《高等教育法》 从上述七个阶段的变化中,我们发现各阶段的变化是围绕着以权责的分配与承担为中心而进行上下波动的。我们以时间为横轴,以党委领导作用强度和校长领导作用强度为纵轴,用量化的方法来粗略地描述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演变过程(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