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4)06-0121-0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高校研究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立足所学,从实际背景和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研究课题,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猜想、论证、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日益显示出它对人才培养的重大作用。它对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教学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科研素质)和社会交往素质(交际素质、审美素质和个性素质)以外,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转变观念的素质 教学要改革,转变观念是先导。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现代教师必须适应未来社会要求,转变传统的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观念,树立起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育观。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教师首先应树立下列六种观念: 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世纪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面对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学生应该有展示自己聪明才智和天赋的舞台,教师的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这种可能和方便。高校研究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这种教学能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天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学习积极性。研究型教学更重视教师“导”的责任,更重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研究探索的教学观 教育部已于2000年将研究性学习列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因此,开设这门课程是国家意志,其价值和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比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1)是高教法规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指出:“学士学位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在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法规的要求。 (2)符合有意义的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从问题情境中概括出原理、定理、法则和公式,学生就会以自己的“发现”得到的满足作为学习的动机,这样的学习就具有巨大的动力,所学到的知识比较深刻,久久不会忘记,并能广泛地应用于实际。所以,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符合J.S.布鲁纳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 (3)教材的结构要求教学还原知识的发生过程。大学教材在表达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成果时,为了叙述上的严谨和简洁,也为了传授上的方便,往往忽略了知识的发生过程,有些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颠倒了知识的发现过程。许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并不是事先就知道的,而是科学家们对许多具体、特殊的现象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不断分析和探索研究之后才得到的。所以,高校教学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重现知识的实际发生过程,沿着科学家们的思维活动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在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要从“满堂灌输”地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地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的“学”要从被动接受现成的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新的知识,成为新知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3.终生不懈的学习观 当今时代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不断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更新的周期日益缩短。由于计算机网络和其他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得学生的信息来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同学们之间的相互沟通、一些特殊项目的合作、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取知识、从实习和其他课外活动中获取经验等等,都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摈弃那种“一桶水”和“一碗水”的观念,时时贮藏旧知,汲取新知,积淀学识,终生不懈,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4.惟理是尊的权威观 长期以来,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哪怕是最差的老师,甚至在传授知识时出现了差错,但他在课堂上还是具有绝对的权威。在研究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以后,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平台,各自独立探索,发散思维,有的同学得到的结论可能超过大纲和教材的范畴,甚至超过教师所学专业的范畴。这时,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教师失去了对知识的垄断。所以,在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教师应树立新的权威观:谁先发现了问题,谁先解决了问题,谁就是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