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54;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4)02-0038-04 一、自愿性失业的界定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其实质是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根据这一定义,失业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有劳动能力;(2)愿意就业;(3)没有工作。从失业者的第二个条件来看,似乎不存在自愿性失业,其实不然。因为在失业者中存在这样一部分人,他们愿意工作,具备劳动能力,并且拥有工作机会,但是对于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于是宁愿暂时选择失业。从他们主动选择失业的角度看,可以将他们界定为自愿性失业者。为此,本文把自愿性失业界定为一种不满足于已有的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现象。需要指出的是,自愿性失业者不同于自愿性不就业者。前者愿意工作并且有工作机会,只是对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而暂时不工作;后者则不论是否有工作机会也不愿意工作,这一部分人不称为失业者,不计入劳动力人口范围。(注:实际上,劳动年龄人口可以分为劳动力人口和不在劳动力人口,其中,劳动力人口可以分为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不在劳动力人口是指没有工作并且也不寻找工作的人。可见,自愿性失业者和自愿性不就业者分别属于不同的部分(参见尹兰伯格、史密斯著《现代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按照自愿性失业的定义,我们进行了“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2002年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占失业总人数的比例大约为20%。这说明,当前大学生自愿性失业不仅存在,而且程度不低。一般而言,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会努力实现其行为的预期收益最大化。大学生自愿选择失业的背后也一定隐藏着某种潜在的收益。那么,这些潜在的收益是什么呢?或者说,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分别用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职业搜寻理论和保留工资理论进行阐释。 二、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最先是由皮奥里(M.J.Piore)在1970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市场的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职业前景较好;第二市场的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一般来说,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不愿意光顾第二劳动力市场,而第二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根本无法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1]可见,两种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强的分割性。当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供给过剩时,如果第一市场的失业者愿意进入第二市场,他们较容易找到工作。但是,如果他们不愿意接受第二劳动力市场的低工资和较差的劳动条件,他们只有处于失业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自愿性失业者。 根据这一理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存在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地域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小城镇及广大的农村劳动力市场。由于我国仍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我国不同地域之间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平衡,所以,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许多差别。比如,生活在大中城市不仅收入高,而且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公共服务设施齐备,人们能便捷地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生活质量高。相反,生活在小城镇和农村,不仅收入低,而且难以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在对“大学生最愿意去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中,32.37%的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为27.67%,深圳为12.13%,紧跟其后,广州、大连等沿海发达城市也是大学生向往的城市,而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2]如果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不存在分割,大学生们能够很方便地从大中城市市场流入小城镇及农村市场,那么他们毕业时如果难以在大中城市就业,他们愿意暂时选择到小城镇及农村市场就业,等到将来有机会时再进入大中城市,这其实是一种理性选择。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诸如户籍制度等一些比较严格的体制性障碍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流动,使得他们一旦选择小城镇及农村市场,以后要进入大中城市市场需要付出很高的工作转换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工作接受成本、工作离开成本以及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等。[3]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从小城镇、农村到大中城市迁移的心理成本,即离开熟悉的朋友、失去社区联系以及放弃因熟悉周围环境而享有的收益等所造成的损失。随着迁移距离的增加和在迁出地工作时间的延长,心理成本也会增加。[4]所以,他们毕业时即使难以在大中城市就业,也宁愿暂时失业而不到小城镇和农村。 第二,从职业等级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注:马丁·卡诺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具有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市场、有工会组织的劳动力市场和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我认为分类标准不同一。本文的分类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改进(参见曾满超等译《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03页)。)高等教育水平的市场包括那些就业前提至少为大学毕业的职位,如教师、医生、律师、软件开发师、会计师等等。能够进入这一市场的人享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和相当大的自主权,并拥有更大的就业保障。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市场包括不具备高级专门技能或专业教育要求的职位,如一般技术修理工、公司秘书、推销员等等。在这一市场上,劳动力之间的竞争更激烈,工人的工资低,工作环境不稳定并且缺少职业升迁。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而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如果他就业时选择了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其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就长时期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将逐渐贬值。当将来市场需求形势变化,对其原有的专业需求旺盛时,他却已丧失原本拥有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这样他的新一轮求职就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依然难以进入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这意味着大学生一旦进入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就很可能被长期锁定在这一市场中,无法实现将来进入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的预期。于是,大学生毕业时宁愿处于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状态,也不愿意进入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自愿性失业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