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04)02-0043-07 一、引 言 高校毕业生比其他教育级别的毕业生有着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劳动力市场上高校毕业生的供求关系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人们担心,随着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原有的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状况将会恶化,毕业生失业率将会增加,原来属于相对低教育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会被受过更高教育程度的毕业生挤占。于是,毕业生就业、预期收入以及是否存在过度教育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看一看国外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历史,许多国家经历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不断恶化,教育程度高的毕业生替代、挤占教育程度低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的过程。一些研究表明,过去的几十年中,教育水平的显著增加并没有带来高技能工人的工资和福利的显著增加。例如在荷兰和瑞典,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技能型工人的供给增加,但是对教育和技能投资的回报却有所下降。有学者认为,重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大量增加。OECD的一项研究表明,80年代只在英国发生了不同受教育程度者之间收入分化的情况;而澳大利亚、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的收入差距只轻微扩大;在德国和法国工资差异甚至在减少;意大利的情况并不明朗。[1] 人们在分析教育增加并没有带来工资收入分化的时候考虑了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可能是一定程度上过度教育投资的结果。弗里曼(Freeman)[1]和拉姆伯格(Ramburger)[2]对60年代美国出现的这种现象的研究表明,投资于人力资本的净收益下降,他们认为过度教育会导致对技能的挤出效应。 那么对于中国而言,在近年来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展的背景下,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不同高等教育层次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何种位置?不同的高等教育层次是否具有自身的特色,并进而给毕业生带来比较优势?本文使用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对我国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相对位置和比较优势进行分析。 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相关理论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个体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其技能得到了提高。因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比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优势的竞争地位。这样不同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中位置与收入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个体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不同造成的。人们在特定工作岗位上的劳动生产率主要依赖于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带来的。 人力资本理论问世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批判、补充和发展。瑟偌(Thurow)在70年代发展了工作竞争理论。他认为存在着工作竞争,也就是说,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依赖于工作的性质,而不是个人的能力。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具有各种不同的背景,包括受教育程度。对于雇主而言,这些背景特征可以提供关于一个人为了适应岗位所需要接受的培训成本的信息。那些可能会带来较高的培训成本的人被排在工作队伍的后面,而具有较低的培训成本的人被排在工作队伍的前面。既然教育水平给出了个人学习能力的信号,因此它是可培训能力的代表,从而也决定了在队伍中的位置。工作竞争理论认为,由教育决定的学习能力在解释工作找寻中的机会的时候具有重要的解释性,而工作的特征决定了生产率和工资。[4] 此后,在90年代初哈尔特格(Hartog)和塞丁戈尔(Sattinger)所建立的工作匹配模型则认为,个人的能力和岗位的特征共同决定了一个人在某个工作岗位上的劳动生产率。既不像人力资本理论所强调的那样,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由于个人能力的高低,也不像工作竞争理论认为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仅仅是工作岗位特性的结果。根据工作匹配理论,在个人能力既定的情况下,一些人可能更加适合做某些工作,而不适合做另一些工作。如果劳动力市场具有良好的机能,那么它应该能够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使得人们能够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岗位上工作。[5] 从以上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是人力资本理论所强调的,学习能力是工作竞争理论所强调的,而匹配理论认为,一些类型的教育比另一些类型的教育在某些职业岗位上有比较优势。 三、不同高等教育层次的毕业生的比较优势分析 劳动力市场需求既是决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前提和动力,也是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本质因素。无论社会经济政治怎样发展变化,劳动力市场在一定的时期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内容等的不同,必定会影响毕业生的认知能力、工作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满意度等等,并最终影响到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生产率。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他们的《经济学》中以秘书和律师岗位为例,分析了具有不同能力的人所从事的职业的比较优势后指出,即使一些人从绝对的角度讲或许比所有其他人的效率都低或都高,这些人也都会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有利条件,而在其他产品的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对不利条件。[6]各种岗位对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需求是不同的,而每一种层次的教育应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只有当某种层次的教育在相应的岗位域范围内具有优于别的教育层次之处,有其他教育层次的毕业生难以替代的优势的时候,该教育层次作为一种终极教育层次的存在和发展才具有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