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50;G5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4)02-0042-04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使单位成本不断下降。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实际上反映的是生产规模和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在企业趋近最优经济规模之前,扩大企业规模无疑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传统实现方式通常是依靠企业自我扩大再生产或借助企业合并而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依靠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实现规模经济受到种种限制,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其自身的边界。按照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企业规模的确定取决于规模扩大后企业外部交易费用的节约和内部交易费用增加之间的权衡,两者相等的一点即为企业的边界。企业规模扩大后之所以节约外部交易费用,是由于大规模企业与小规模企业相比,可以通过建立更加专业化的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信息收集、公关宣传队伍以及扩大一次订货量、提高企业声誉等方式节省单位产品的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同时,企业规模扩大后会导致组织失灵,从而增加内部交易费用。当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的外部交易成本节约大于内部交易成本增加时,企业就表现为规模经济,否则就表现为规模不经济。 在企业规模效益理论受到人们重视以后,一部分教育管理学家开始关注高等学校的规模效益问题,认为高等学校同样存在规模经济问题,其原理与企业是基本一致的。 上述的规模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内部规模经济,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的产生并不是依靠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而是依靠企业间或者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进行联合,通过共享资源、信息、知识等节约组织成本,提高效益。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是相互联系的,但两者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即当内部规模经济存在时,并不必然产生外部规模经济;而当内部规模经济不存在时,却可能存在外部规模经济。这时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已不必要,而企业的联合和战略联盟的结成是较好的选择。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高等学校。 二、高等学校规模效益的实证分析 国外关于高等院校规模效益问题的实证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从研究的结论看,大部分的研究证实存在规模效益,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情况存在较大区别,还有部分研究未发现高等学校存在规模效益。一般认为,明显的规模效益主要在学校规模很小时表现出来;表现显著的正的规模效益的学校规模范围因学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1]我国高等学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始于1986年。1986年世界银行专家对我国136所曾经得到过世行贷款援助的高等学校进行了有关规模效益的实证分析。这些学校大多是全国重点院校或省属重点院校。通过对这些学校有关经常性开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学校存在着显著的规模经济。北京大学闵维方教授于1989年4月至1990年4月间在我国陕西、贵州、湖北三省作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该研究选取了包括全国重点院校、省属重点院校和普通地方院校在内的114所高等学校构成的样本,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也发现存在规模效益,并且发现当学校规模小于4000人时,规模效益较明显,之后规模效益减弱,据此认为高等学校的合理规模为4000人。[2] 我们收集了全国70余所地方属师范本科院校1995-2000年的统计数据(注:数据是依据各高校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统计局联合制作的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基层表上报的原始数据计算,使用的学生数为折算后的标准生数。选取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地方属师范本科院校,是为了避免由于学校的类型、层次、隶属关系不同导致的生均事业费的差异。),并进行了生均事业费与学生数的相关分析,结果未发现地方属师范本科院校存在规模效益。不仅如此,1995-2000年地方师范本科院校的生均成本与学校规模逐步由低度负相关向正相关过渡,1998开始表现为显著正相关,说明这期间高等学校的规模越大,生均费用也越高(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图1 1995年地方属师范本科院校规模效益分析散点图
图2 1998年地方属师范本科院校规模效益分析散点图
图3 2000年地方属师范本科院校规模效益分析散点图 这与世界银行和北京大学闵维方等人运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数据对我国高等学校的规模效益进行分析时得出的结论是不一致的。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等学校的规模已大幅度提高,1995-2000年地方属师范本科院校平均规模分别达4277人、4445人、4790人、5145人、6905人和8743人,而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学校的平均规模不足2000人(见表1)。我国高等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表现出较明显的规模效益,主要原因是,当时学校规模过小,许多专业是单班招生甚至隔年单班招生,人员、教室和设备利用效率低下,在这种条件下扩大学校规模,不需要额外增加管理人员、教学人员、设备、教室等等,只需要提高其利用效率就可完全满足教学要求,从而实现了规模效益。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高等学校的规模已经大大提高,这时再增加学生人数,则需要额外增加管理人员、教学人员、设备尤其是教室等,亦即固定成本要相应增加,特别是当规模扩大后,如果管理措施跟不上,会产生扯皮、内耗等现象,反而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因此会出现规模不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