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3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04)01-0005-07 现阶段,日益深入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是与大学内外环境的变化相适应的。它包括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影响使大学不断地发生变革。因为大学本身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环节,所以系统的任何变化都构成对大学的影响。其中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即来自政治、经济方面的;也有来自大学内部发展变化逻辑关系的影响;有国际影响,也有国内影响。国际影响即知识化、国际化、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等因素。国内影响即经济不景气、财政恶化、少子化、高龄化、18岁人口减少等因素。与此相应,也有大学内部的无视学术逻辑规律的管理行为的影响。笔者认为,大学活动要求与知识的变化相适应,所以大学应根据知识的性质进行改革。为此,要重新审视大学的知识发现、传播、应用、整合功能,并对此加以调整。以下笔者拟就此谈一下大学这些内外改革条件即社会机能、社会构造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 一、大学的社会条件 大学改革的社会条件是指变化的社会环境。如果以现在为基轴的话,在此又设纵横两轴,纵轴是历史与未来,横轴是国际之间。 (一)历史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考查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现在的大幅度构造与转换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的变革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是中世纪大学、近代大学、未来大学的不同大学形态。在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形态的转变中,大学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不仅一所大学经历了这一社会形态的转变,就整个高教系统来说也承受着这一转变的压力。大学作为下位系统变化更加明显。在此过程中除了大学与外部的政治、经济发生磨合之外,也有大学内部组织之间的调适问题。 表1 社会变化与大学 社会类型 农业社会产业社会知识社会 大学类型中世纪大学近代大学未来大学 社会的范围 都市 国家地球 知识的作用 传播 发现理解 大学状况欧洲大陆型模式 美国型模式改革型模式 理念 中心机能 教育研究学习 机能 设置认可 路径 性质(类型) 混合 路径 特权权利义务 性质 同质化 分化差异化 结合样式 共同体 工场网络 大学形态 普及型 大众型虚拟大学 构造 组织 单层重层超重层 主役 教师研究者 学生 授业形态 讲义讨论 个人教授 管理运营 行业协会理事会株式会社 评价专家同行评价专家同行评价 非专家同行评价 近代大学处于中世纪大学和未来大学之间。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共同体、综合性、学寮制、特权、精英等特征;近代大学具有理事会、工场、多元性、讲座制、权利、大众等特征;未来大学具有外行管理的网络、虚拟、义务等特征。现代的大学既受到近代大学产业化社会的影响,同时也被未来大学知识社会的发展所感召。大学的带有产业社会的历史痕迹和科学技术逻辑的特征。比如工业化、都市化、大众化这些大批量生产、大批量消费的生产方式与重视数量、规模、规格、集中等产业主义思想已经在大学理念形成中打下了烙印。因为大学是社会的产物,所以反映社会价值观的生产方式诸如实现量的规模和大众的发展也必然反映在大学中来。 在理论上,以学生人数为媒介从量的角度说明大学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比较典型的是用学生的入学率来说明大学形态的特罗模型。众所周知,以18岁人口为基准,大学入学率在15%以内是精英阶段;超过这个比例达到50%是大众阶段;超过50%成为普及阶段。按量来说明的模型比较容易理解。但是,是不是像特罗理论那样发展需要进行论证。如果先说结论的话,这一理论显示的例证是美国模式。但现行体制并没有像美国模式那样有划出直线的轨迹,但却反映了系统的传统文化、风俗及习惯的差异,特别是从大众化到普及化发展的过程并不是直线的,而是量和质矛盾交织的曲线运动。例如,就后大众化阶段的概念来说,大众化的特点和内容是量与质不均衡发展而引起的种种病理现象,克服这些病理现象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有本章,1998年)。另外,在知识的内容和性质被社会责问的知识社会中,过去——现在——未来发展如果只用量来说明的话,就产生了局限性。 (二)未来社会的影响 未来社会,迫切要求大学进行变革。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化、学习终身化、信息化等特征在社会形态中更进一步凸显出来。在大学领域,以IT革命为标志的市场化正在加速进行。知识社会中的大学与以往的大学不同,过去知识的传授只能在大学中进行,现在知识的传授即可以在大学,又可以在社会中进行。在产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之间,为了使大学存在的理由更加充分,迫切需要改革。大学是以知识作为媒介成立的组织,原来是知识的社会化,现在是社会的大学化了。如果前者是产业社会,后者是产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之间的竞争融合在今后会进一步加剧。从模拟式到数字式的,从形式的质到默认的质,从学院式科学为主到了产业科学为主,比重开始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