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03)06-0010-04 “任何大学,无论其拥有多么大的自主权力,都不能不受到一定的政府控制,这是政府作为行政管理者对大学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员行使的行政管理权力。”[1]但在目前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政府在转变职能,正从“全能政府”转向“掌舵性政府”。而大学也正从封闭的“象牙塔”慢慢步入开放的“社会中心”。面对政府和大学各自的变化和定位,不能不引发出对两者关系的新的思考向度。 一、治理中的政府:“掌舵”而不“划桨” “良好的政府不是一个奢侈品,而是非常必须的。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2]基于这种认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府陆续开始了治道变革的进程。所谓治道变革,指的是“政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来界定自己的角色,进行市场化变革,并把市场制度的基本观念引进公共领域,建立开放而有效的公共领域。”[3]寻求更好的治理是西方国家“政府再造”的核心,“治理”(governance)已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话语。 可见,要了解二战以后的政府改革,关键是把握“治理”的内涵。 首先,要明确治理的定义和特征。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公共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还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4]。 其次,要将“治理”与“统治”(government)区别开来。第一,主体不同。统治主体一定是政府,是一维的。而治理的主体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它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是多元的;第二,目的不同。从统治的角度来看,政府是中心,是目的,全部社会管理都是为政府服务。而从治理的角度看,公民是社会治理的主人,“政府是我们使用的一种工具”;第三,方式不同。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志愿的合作,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物的管理。而统治是政府凭借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物实行管理;第四,权力运行的方向不同。治理是—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式总是自上而下的,单一的。[5] 不难看出,治理是一个比统治更宽泛的概念,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全新的政治图景。它指的是在政治力量和市民社会之间建立合作互动的良性关系。由统治向治理的转变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建立政府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合作互动关系。要培养公民精神,发挥民间组织的主动性;对于政府要进行“民主化”,政府要向更加透明、法制、高效、负责的方向转变。第二,改变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向地方放权,使其承担起更多与本地居民有关的各种职能,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中央为地方提供更多的支持。 中国同世界一样,“政府正在成为人们瞩目的中心”。1998年开始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核心是政府强制性行政权力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有序退出,还权于民、还权于企业、还权于社会,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自主与互赖”的关系,实质也是寻求更好的治理。 政府是国家机器最核心组成部分,政府机构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中枢,其改革不是单一而是整体的,必将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影响到它跟作为社会组织之一的大学之间的行政管理关系。 二、觉醒中的大学:从封闭的“象牙塔”走向开放的“社会中心” 迈入21世纪的中国大学,面临着新的境遇和自身发展的更高要求。 首先,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大学面临着新的定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处在以政治主导型向政治——社会主导型转变的时期。所谓政治主导性是政治力量推动社会的运动和规定运动的方向;而政治——社会主导型就意味着社会获得某种程度的自主权,社会自决的力量在增长,而政治体系仍然是影响社会变迁的关键力量。”[6]国家行政权力正从社会经济领域部分退出,社会生活开始摆脱过去那种泛政治化的状态,原先的计划经济共同体逐步地分化出三个不同的社会自主领域,即建立在现代企业基础上的经济领域、建立在现代政府基础上的政治领域以及介于二者之间,建立在自由人联合体基础上的第三部门。教育已经获致第三部门的性质。今天,市场经济体制已在中国确立下来。市场经济是根据供求关系决定生产和资源配置的经济,资源的合理配制与讲究效益是最重要的法则。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大学作为利益主体的自我意识在不断觉醒和强化。“一方面为了维护教育活动与国家、与市场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也为了适应强大的市场经济力量,大学也必定会象企业一样获得其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办学权),成为具有自身独立要求的独立实体,拥有自主办学、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权益”。[7]市场的逻辑贯穿于大学改革的过程中,从而使大学呈现出新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