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03)04-0116-04 高校管理重组是指当政治、经济、科技等外部环境和学校资源及其结构发生变化时,高校重新确定一种合适的、能够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体系。高校管理重组理论首先把高校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整体,高校的发展不仅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受到高校内部细微且息息相关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往往要积累到一定的时期才能显现出来,其结果是不确定的。为了减少这种不确定性、提高理性预期,分析高校管理重组理论并找出切合自身实际的一些对策,对提高高校竞争地位、办出特色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管理重组的理论分析 1.X效率理论:管理重组的起点 x效率理论假定人是被动的,天性懒惰、不愿负责任的。该理论创始人莱本斯坦认为,造成x低效率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完全的或部分地缺乏力所能及地有效利用各种经济机会的动力。人的大部分活动是根据习惯、惯例或牢固树立的常规来处理的,因而努力的程度不够高。 理论中绩效达到最好的状态,是帕累托最优的一个重要条件。x效率理论认为,任何决策程序与利润最大化背离的程度依从于外部压力即竞争的程度。与压力对应的另一个概念是惰性。惰性、压力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惰性区域”模型来说明,在这一模型中,外部环境或压力是给定的。
X效率理论的惰性区域 在上图中,曲线SE表示努力程度与满足程度之间的关系。区域1在小于或等于
的努力程度范围内,努力程度所产生的满足感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在达到满足程度
以前,个人宁愿选择较大的努力而不是较小的努力。在区域3,即大于
的努力程度,在这一区域里,努力程度所带来的满足感以递增的比率减少,努力程度超过
后,个人宁愿选择较小的努力而不是较大的努力。在以
和
为边界的区域2里,每一个努力——满足点彼此难以区分,这一区域成为“惰性区域”。从惰性区域的理论中推论出,当组织中的成员其动机的系统状态处于惰性区域范围时,如果外部环境没有较大变化,则对成员的任何刺激都不起作用或只起较小的作用。所以要产生有效的激励,就需要有激烈的竞争。高校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营造一种竞争氛围,延长区域1的时限,减少区域3的时滞,推动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换。该理论为高校管理者效率导向提供了大可作为的挖潜空间,是高校管理者进行管理重组的逻辑起点。 2.知识存量论:管理重组的落脚点 在组织的进化论中,知识存量是组识发展的一个基本变量,其表现就是程序或常规。组识成员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都根植于组织的程序化特征之中,是因为活动的程序化作为各种控制系统和协调系统,其结果实际上是节省了有限理性。组织所积累的知识越多、越先进,就越有利于解决它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习惯性的行为和准则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和可以预见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也使组织不能容忍新的东西而永远总是重复老一套的东西进而带来僵化。对于管理者来说,它是不能通过自己的意愿就能改变的,而组织学习就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点。组织知识存量论的观点表明,组织应该是学习型组织,外部存在的“机会”对于组织决策者来说是未知的,组织内的成员及其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规则都无法先行决定,它们都是在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中产生和共同发展的。
知识存量论的动态结构图 组织知识存量论对于高校管理工作者的启示表现在:学习是发现机会、利用机会和变革组织程序与惯例的先决条件,是构造高校核心专长的一个基础。 3.交易费用理论:管理重组的创新点 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假定组织的每一阶段的活动在技术上都是可分割的,分割后这些活动之间的协调(即交换)需要组织和管理,而组织和管理是要花费一定资源(交易费用)的,其中包括契约在缔结、组织、监督和执行时所要花费的支出,而这些支出必须与从不同的契约和激励安排中得到的利益相比较。由此,该理论就可以推论出,要使组织和管理活动达到节省、经济的目的,经济制度的安排就是朝着向组织和管理资源的成本达到最低的方向变化。威廉姆森还意识到企业组织中还存在一种“准道德的气氛”,它类似于组织中的无形规则。在威廉姆森的分析框架中,主要包括两组因素: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行为主体的两个有关行为的基本假定,即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环境因素是指交易活动的基本状况,也即不确定性和小数条件。这一基本框架可用下图说明:
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框架 交易费用理论将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作为一种制度来考察、来建设,无疑为高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