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93(2003)03-0053-08 一 全国高校各级各类毕业生就业概述 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12.2万。截止2003年7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64%,与去年同期(64.7%)基本持平。其中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77%,专科生为47%,研究生为90%。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总体就业率为88%,超过去年同期3个百分点。其中本科89%,专科66%,研究生95%。高校毕业生中还有70万人在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绝大多数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其中,内蒙、宁夏、青海等地高校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足50%,专科生不足30%。从总体数据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但比年初的预想要好。 (一)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指标体系 我国目前衡量毕业生就业情况通常采用的指标是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是指在广义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截止时间为当年7月初毕业生离校时。起初由教育部直接公布各直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情况,后又采取划分层次的办法进行公布,如在2001年分别公布就业率在超过90%,80%~90%、低于70%等层次的高校名单。 目前,就业率的重要性已基本得到高校和社会的认同,然而对就业率指标本身还存在着一些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就业率的定义本身。目前使用的是广义就业率,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就业率=(毕业生总数-待就业人数)/毕业生总数。部分学者认为应当依据狭义就业率计算,即:已就业人数/参加就业人数。其次,提供数据的主体是高校还是其他评估机构。目前实际实施评估的主体是高校,评估结果与评估者本身的利益有直接关系,即所谓“运动员兼裁判员”现象,故评估的效度令人怀疑。因此有学者建议采用社会中介评估的方式进行就业率测算。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就业市场不完善,没有公认的社会中介评估机构能够承担这一职责,所以暂时仍采用高校自报家门的做法。 在实际操作层面,由于目前各高校的就业率是由各高校自行向教育部报送,再由教育部进行发布,因此存在公布就业率高于实际就业率的可能性。但也要考虑到毕业生在离校后还有两种重要的渠道就业,一是由于有些地区公务员录取时间在8月至9月间,一部分待业状态的毕业生会流向公务员系统,二是离校时未就业的毕业生回生源所在地逐渐就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情况 由于2001年教育部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因此,本文的分析以2001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主。数字统计来源于教育部于200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上公布的数字和《升学与就业——2002年高考填报志愿指南》一书(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共有115.02万人,截止到当年7月初,全国共有80万高校应届毕业生落实了工作单位,一次就业率为69.6%。根据教育部在200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上公布的数字,各类高校各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按层次类别和院校类别分类的毕业生就业率 (2001年) 项目专科生就业率本科生就业率研究生就业率 直属62.2% 92.1% 97.6% 部委62.5% 82.1% 93.8% 地方 65% 75% /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1年,从学历层次上看,学历越高,就业率也就越高。从院校类型看,在研究生层次上,直属高校和部委高校的差异并不显著。在本科生层次上,不同性质的院校在本科生就业情况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表现在:直属高校本科生就业率高出部委高校本科生就业率10个百分点,而部委高校本科生就业率又高出地方高校本科生就业率7个百分点。在本科层次上,教育部直属高校、部委高校和地方高校相差不大。 研究生就业率比较高,表明研究生的就业环境较好,社会需求旺盛,表现在不论是直属高校或部委高校,只要是毕业研究生就受到社会的欢迎。本科生的就业环境则有一定的挑战,表现在不同类型院校的本科生在就业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说明社会对本科生的需求是有选择性的,从整体情况来看,重点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更为社会所认可。而专科生的就业环境则较为严峻,表现在无论是何种类型高校培养出的专科生就业率都较低。就实际情况而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专科教育规模较小,地方院校的专科规模较大。 (三)分学科门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公布的数字,截至2001年6月1日止,2001年普通高校一级学科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情况如表2所示(以就业率为序): 表2 按一级学科门类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2001) 学科名称2001年就业率 工学 92.1% 理学 91.5% 历史学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