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03)04-0001-08 序 面对知识社会和全球化的大潮,日本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市场机制和大学评价成为该变化的象征。这不是日本特有的,而是发达国家共同的特征。然而,在市场化和大学评价被看作走向新高等教育关键的同时,人们并不清楚它们将给高等教育带来何种长期影响。 具体地说,什么是高等教育市场化?大学评价和市场化有何关联?为何市场化和大学评价必然会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它们将会带来什么结果?本文首先从市场机制的角度对近代大学的理念、变化和当前所出现的矛盾加以整理。其次,论述当前世界上发展迅速的高等教育市场化以及与此相关的模拟市场化趋势和理论。最后,讨论在大学改革中大学评价所处的位置及存在的问题。 一、近代大学的形成和危机 首先,论述高等教育中市场化的含义。 1.高等教育和市场 高等教育至少在下述意义上按照市场原理在运作。大学通过教育传递知识,通过研究生产知识,并提供给社会。与此相应,社会需要这种服务(service),所以供给高等教育资源。因教育和研究上的需要和供给互相联系,其间确实存在着市场。 不过,高等教育中的市场不像一般服务业中的市场。在一般服务业市场上,个别服务明确标价,当提供服务时,会得到等价报酬。高等教育市场,并不以这种形式进行服务交易,因此和大学相关的市场非常特殊。从根本上说,这起源于高等教育服务即知识生产和传递具有特殊性。 第一,产品的无形性。不论是研究中的知识生产还是教育中的知识传递和内化,都不能通过外在标准进行衡量。和具体的物品及服务不同,以价格为媒介进行直接交易非常困难。正因为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必要存在一种机制以使该服务的价值以某种形式得到保证。 第二,产品的自我参照性和自我展开性。也就是说,知识的价值不能仅以直接的效用来衡量,必须用相对的眼光看待知识的价值。知识的价值只有生产知识的人才能充分理解。而且,知识的发展具有独自的逻辑,知识的生产和传递长期发挥作用。因此,根据某一时点的效用给知识标价非常困难。知识的意义就在于能够长期发挥效用。 第三,产品的多样化和体系性。知识本身多种多样,把它放在一定的体系之中才有意义,才具有了发展的基础。知识的生产和传递的领域繁多,而且同时进行更具有效率性。对知识生产和传递来说,范围经济(economics of scope)和结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也意味着知识生产和传递中的个别要素的费用很难分离。 第3点特殊性,规定了大学的根本任务。换句话说,正是为了完成这些特殊任务才有了大学制度这一社会的发明。 2.支撑近代大学的理念体系 大学作为社会制度出现于中世纪的欧洲。显然,大学的出现起因于对知识的需要和供给。据说最古老的大学是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前者适应中世纪意大利贵族阶级子弟提高修养的需要而出现,为教师回答问题的场所。后者是教师的行会组织(guild)。可以说,一是需要方的组织,一是供给方的组织。当然,二者均有对应的供给和需要。 在此背景之下,若干专门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在同一场所进行(范围经济性和结合性),通过教师和学生组织的形成采捍卫独自的理论体系(自己参照和展开性)成为可能。同时为弥补所传授知识的无形性缺陷,通过从天主教会或世俗国家手里取得教育特许(charter)以保证所发行学位的价值也成为可能。 王权或教会通过向高等教育市场提供制度性的参照体系促使了大学的出现。具体地说,国王或教会给予大学教育特许的做法首先使大学这个教师或学生的组织作为社会合法组织得到认可,成员的权利得到保护。其次,给予大学学位授予权,学位即大学毕业意味着获得某种能力的证明。可以说正是后者给予作为服务的大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获得一个具体的形态。从而使大学教育中的需要和供给通过市场媒介创造了一个交换的场所。在这个意义上,权力首先通过向高等教育中的市场媒介提供制度保证,促使高等教育成立。不过中世纪的大学未必是稳定不变的组织,后来逐渐衰退。18世纪初处于教育和研究前沿的是各种研究院(academy)和一些专科学校(college)。作为近代大学面临着重建的重任。 一般认为,近代大学源于1810年建立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体现了近代大学、近代大学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型。柏林大学的理念可用“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来概括。这句话的内涵是提倡学术研究的发展应遵循学术内在的理论性,而从物质上支持大学发展是国家的义务。这里的国家和大学的关系和一般所认为的正相反。这种理论的背后暗含着国家必须是文化的综合象征这一德国式的文化国家论和综合体系的学术观。 这一理论的特征首先是拒绝学术研究对社会需要直接应答的必要性,反映社会需要的实用性知识作为大学学术研究的对象并不合适。学术研究必须为学术研究自身而发展。换句话说,学术有自己的需要,而且国家负有保证学术活动的物质基础的义务。这样一来,对于大学的物质基础和人员组织国家实际上拥有了巨大的权力。大学成了国家的一部分,或者说国家设施。另一方面,大学内部的学术自由自然产生对物质基础的要求,从而产生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我个人认为,具有这样内部矛盾的大学治权(governance)形态应被称为国家设施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