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后,毕业生(本科)出现“就业难”现象的第一年,据报道今年8月份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为70%,折算未落实就业的人数为63万人。2004年后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进一步大量增加,硕士毕业生供给也将大量增加,还将形成进一步的就业压力。近期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多方面的研究,这里对有关讨论的部分重要观点进行介绍。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存在不同观点,尽管说法不一,总体来看基本上都持“多因素”的观点。 2002年第12期的《半月谈》杂志,记者许江善、吴献撰文《面对大学生就业难》指出了四大矛盾导致就业难。这四大矛盾是:(1)毕业生数量激增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2)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建设滞后的矛盾。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方式不尽合理,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3)用人单位需求与毕业生实际状况的矛盾,双方的期望和要求不同。(4)就业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与现行工作模式的矛盾。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政府的教育、计划和人事部门管理,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工作的主渠道是招聘会,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这一工作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特别是各管理部门缺乏沟通使就业信息难以发挥作用。 来自学校的声音如安徽财贸学院韩红兵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供需矛盾突出、用人单位择人观念过于片面和人才服务机构功能较为弱化。河北理工学院宋继勋将导致就业难的原因分为“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四个方面,政府的原因是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就业市场不够完善;用人单位的原因是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不足、盲目追求高学历、“性别歧视”存在;高校的原因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供求矛盾、人才质量问题、就业指导制度力度不够;毕业生的原因是择业期望值较高、个人综合素质不高等。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研究的首都师范大学谢维和对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做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包括七个方面:(1)1998年以来大规模扩招产生的影响,这属于短期影响;(2)就业市场总体上供过于求是大学生就业的不良环境,目前我国就业岗位缺口高达1400万;(3)非典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4)高等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协调;(5)社会环境和体制因素,如户口和地方的土政策;(6)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7)大学生就业指导系统功能不良。 我国劳动力的严重过剩和就业难,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宏观背景,这也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此,2002年末的《了望》杂志刊文认为,造成目前就业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有10点:(1)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2)就业的社会环境不轻松;(3)中小企业发展艰难;(4)促进就业资金投入不足;(5)人才培养结构不尽合理。结构问题主要反映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结构上。(6)再就业培训力度不够;(7)缺乏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8)推广非正规就业手段乏力;(9)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形成。(10)特困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的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也有教育结构以及毕业生个人和用人单位期望的差异导致的。 二、扩招与就业难的关系 对就业难原因的分析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人们对此看法分歧不小。对于“扩招是不是就业难的原因”,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三联生活周刊》2003年11期发表题为“200万大学生的就业难题”的采访报道文章,清楚地反映了目前关于扩招对就业影响“无关论”和“有关论”的不同看法。 “有关论”的观点有:赖德胜认为“与我们当前的教育容量相匹配的合适的扩招比例在5%左右”,这一观点说明在46%多的扩招规模中有相当部分可能会形成就业难。姚裕群则明确指出“扩招肯定是重要原因”。北京市高校毕业生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从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角度指出大学毕业生在北京就业难的两个原因,其一是留京指标与进京指标的限制;其二是“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只抓进口不管出口”,这一看法蕴含了“体制不适应”和“扩招不合理”(不排除招生总量过剩)两方面的观点。 “无关论”认为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提出“扩招”主张的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汤敏认为,中国的人才并没有过剩,是人们“感觉就业难”,其原因是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高校毕业生的一部分应当从事较低一级的工作,大学生必须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 对于今后的招生,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我国大学生比例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少的,但就业情况不是特别理想。毕业生就业压力问题并不是高校扩招所引发的,而是我们整个人才市场的问题、学生观念的问题和教育结构的问题,故高校扩招计划不会因就业压力的因素而减缓或取消。这可以说是“二者关系不大论”;据了解,我国1998年提出扩招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的:(1)满足宏观的社会需求;(2)解决经济困境,促进教育消费;(3)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在后来的实施过程中,扩招也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对此我们认为,扩招规模过大、增加过快的同时又未注意结构问题,自然会对以后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本质上是与就业市场需求相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