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3)06-0121-0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动。职业声望调查是研究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结构的研究中。本文通过对2002年在厦门大学学生中进行的调查资料的分析,探讨中国社会职业声望评价的构成要素问题。 一、理论回顾和研究设计 马克斯·韦伯是最早提出职业声望的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分层应该从财富、权力和声望三个方面进行考察。[1](P99-104)西方社会学中对职业声望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有的将社会统计学方法运用到社会分层研究,发展出多种职业声望量表,[2][3]也有的将声望研究的成果引入其他专门的社会学领域,如布劳和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4]还有的通过职业声望进行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5]这些研究丰富和拓展了社会分层的研究领域。不过,不同的学者对职业声望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由伦斯基提出的权力符号论。伦斯基认为,社会分层体系的最终决定因素是权力,声望和财富都是权力不平等的结果和表现。[6]戈德豪普(Goldhorpe)和霍普(Hope)提出,职业声望实际上是各类职业能赋予任职者多少权力的主观判定态度反映,因此职业声望具有权力符号的意义。[7]另一种观点可称作社会经济地位论,认为人们对职业声望的态度反映,是从现实的社会经济利益看问题的,即看各类职业所要求的社会投入是多少,它们的经济报酬是多少。邓肯根据在美国的普查资料的分析表明,各类职业所要求的教育程度(社会投入的指标)和各职业平均收入(经济报酬的指标)是两个解释职业声望的显著变量。[3]自社会学重建以来,中国和西方学者在中国大陆也进行了一些职业声望的调查。这些调查表明,教育和权力与声望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林南和谢文在北京的调查发现,声望高的职业在职者不仅权力大,受教育程度高,而且收入也较丰厚。[8]华尔德(Walder)在天津的研究中把职业声望较高者分为专业精英和行政精英两种,前者受教育程度较高,而后者则拥有较大的权力、收入较高以及福利较好。[9]蒋来文等人在北京和广州两地的职业声望调查也表明,城市居民的职业声望主要是根据职业的技术水平、社会地位、权力大小、工作环境、不可替代程度、收入水平、伦理道德可接受程度而排列的。[10]1998年边燕杰和高家玉在香港科技大学进行的大学生职业声望评价研究,则进一步把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分为教育、收入和权力三个因素。[11]他们的研究表明,教育、权力、收入三位一体,使拥有这三种重要分层资源的职业也同时拥有较高的地位声望。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中国职业声望的一些研究虽然表明了教育和经济收入等因素对声望评价的重要性,但也有相当一些研究发现受访者对职业声望的评价很不一致。李强1997至1998年在北京进行的研究表明,[12]不同的受访者在给各种职业打分时所使用的标准很不一致,例如有的人给高权力、高收入的职业打高分,因为他们地位显赫;而另一些人则基于对某种职业中存在的不法行为,如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而给高权力、高收入的职业打低分。其他的一些研究也发现类似的结果,如叶南客1997年的调查发现,南京市民在对职业声望的评价时,收入不高的中学教师(排第3位)和小学幼儿教师(排第8位)声望分数都比较高,而公安警察和领导干部则偏低。[13]李强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社会转型时期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体系及社会规范是导致人们产生分裂性社会评价的根本原因。[12]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构成职业声望的评价呢?我们在2002年6月在厦门大学以本科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项职业评价的调查,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本次调查采用非随机的立意抽样方法,在厦门大学本科生中选取文理科共7个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总共收回有效问卷360份,其中男生占53.4%,女生占46.6%。在调查的360人中,文科和理科学生各占一定比例,不同专业被调查学生的比例分别为计算机系19.7%,美术系13.8%,生物系18.9%,数学系20.8%,音乐系13.3%,哲学系6.6%,社会学系6.6%。访问对象家住城市的占47.9%,家住县城的占23.5%,家在农村的占28.6%。另一方面,大学生虽然没有直接工作的经历,但他们面临着毕业以后找工作的问题,因此他们不仅可以从自己的父母和亲友那里获知各种职业在社会中地位高低的信息,而且通过各种招聘广告他们也都了解到不同职业的收入报酬、对任职者的教育要求、权力大小等方面的情况。因此以大学生作为被访者,请他们对不同职业的声望进行打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们社会中不同职业实际声望的高低情况。 我们认为,构成职业声望的要素除了边燕杰和高家玉所主张的教育、收入、权力三个因素外,[11]还应增加一项内容:不同职业的社会关系资源。根据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在个人的地位与其对其他位置较低者的影响力之间具有直接的关系。位置越高,对其他位置较低者的影响力也越大,具有更多的渠道获得关于资源分布的信息,更有可能利用其他人的资源实现自己的工具性目标。[14]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职业与关系资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例如,笔者1999年在厦门的调查发现社会地位与关系资源有着直接关系,文化程度较高、收入较高的职业有着更多的关系资源。[15]由于关系资源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有理由把关系资源作为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第四个因素列入考虑。在问卷中我们除了要求受访者对所列的93种职业声望打分之外,还要求受访者分别对这些职业的所能给予的收入、所要求的教育程度、所具有的权力大小以及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这几个方面进行打分。打分标准是是1至10,1最低,10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