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资源。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正日益融入整个市场经济建设中,并与产业、政府形成关系密切的互动组合。基于这样的客观背景,需要我们换一种思维模式,从国际竞争力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潜能,归纳出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学校竞争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基础要素和环境要素,以期准确理解和把握高等学校的竞争力内涵,对中国高等学校竞争力发展作出客观解释和预测。 为了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略,本文将从中国高等学校竞争力问题的提出、目前表现出的问题、理论思考、系统设计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高等学校竞争力 1.科教兴国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所谓科教兴国,就是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其基本思想是以教育为本,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科学技术对GDP的稳定、快速增长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今天,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竞争愈演愈烈,竞争的焦点越来越明显地集中在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上。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高等学校既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又担负着发展科技的重任,是推动产业进步、经济发展的关键。 2.知识经济时代必须以人为本 OECD在1997年首次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指出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时代,以人为本是新时代的主题,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育是实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基础。 3.教育是一国或地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 从英国、美国以及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看,一国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教育的水平,以及由此而获得的高素质国民。 瑞士、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拥有非常成熟的基础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这长期有效地支持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近些年,美国顶尖的研究生教育吸引了世界上大量优秀人才到美国发展,从而强化了美国在世界竞争中的霸主地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2002年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适应性不强,全国高级管理人才、熟练劳动工的拥有量极少,在49个参评国家中位居最后,同时,中国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对国际竞争力的阻滞作用非常大。 4.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 现代化作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知识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近期中国的发展目标,小康社会要求“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力大军,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形成学习型社会”。高等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直接承担着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的重要任务。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什么是高等学校竞争力 1.学校评估不是完全的竞争力 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机构在审视高等学校的发展状况时,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对高等学校进行评估。 从高等学校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国外相对成熟的评估,还是中国不太成熟的评估,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竞争力。因为评估只是对学校状况事后静态的反映,而竞争力研究是对学校发展过程动态的反映,强调发展过程的可持续性。因此,要分析高等学校的竞争能力,需要借助竞争力的观念,从国际竞争力角度进行全面衡量和剖析。 2.高等学校竞争力所要解决的问题 高等学校竞争力是指在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下,高等学校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能力,以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能力。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看,高等学校竞争力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首先要解决高等学校的内部发展问题,具体包括对高等学校发展的思想认识问题、高等学校发展目标定位、高等学校的创新机制,以及高等学校竞争力发展的核心资源,其次要解决高等学校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的协调关系,具体包括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即资金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关系。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关系,即合作与交流的关系。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即建立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国民素质与社会广泛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第三要解决中国高等学校与外国高等学校的竞争问题,立足中国国情,在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竞争力发展经验的同时,发展中国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只有练好内功,才会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3.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与提升高等学校竞争力的关系 如果问是要单纯追求世界一流的名誉,还是要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世界竞争力,答案肯定是后者,因为提升高等教育的世界竞争力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因此,要深刻认识两个平台上的事情,一个是普遍发展的问题,一个是若干重点大学发展的问题,两者具有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