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3)06-0001-05 21世纪初,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如果说,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主要由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来造就,那么,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则要由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机构的一般院校和高职高专来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就要由作为精英教育机构的重点大学来培养。正如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的首倡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所说:“从精英向大众转变时,精英型和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存在”,“在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1]因此,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必然向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两个方向发展。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我已发表过好几篇论文,并且正在承担《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构和体系》两个课题的研究工作。今天这个会议(注:本文是作者在部属重点大学规划会议上的发言稿。)讨论的是部属重点大学的规划问题,也就是精英教育机构的发展战略问题,因而我的发言只就当前精英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谈谈个人的观点,向大家请教。 一、精英教育机构,是否应当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 从理论上,从国外的经验上看,我认为不应当由精英教育机构来承担大众化的任务。 理论上,精英教育机构培养的是理论性、学术型人才,理论基础要比较宽厚,并在宽的基础上有所专,成为创新拔尖人才;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是实用性、职业型技术人才,只求理论够用,着重于学好职业知识技能,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有一定技术的专门人才。大众化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不同于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机构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并无优势。用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很可能成为“压缩型的精英教育”,除非另起炉灶,另搞一套。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精英型的大学,一般不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有的也办大众化教育,大多是另设附属机构,另搞一套模式。大众型人才的培养,是由社区学院、多科性技术学院、短期大学、开放大学等来承担的。 但中国当前的情况不是如此。1999年扩招以来,大量的扩招任务落在原有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身上,重点大学也承担了沉重的扩招任务。除原已承担的成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等等之外,扩招之后,普通高校又增办高职学院、网络学院,还纷纷增办二级学院。有的地方,还鼓励名牌大学以其无形资产办二级学院,实际上连有形资产也搭进去了。 作为大量扩招的应急措施,可以理解;作为长期发展规划,弊大于利。 为什么可以理解?1999年以来,匆忙地也可以说是被动地一再扩招,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从1999年至2002年,累计扩招196%(2002年的招生数为1998年的296%),在校学生增加了165%。[2]在短短的4年间,显然不可能增设那么多新高校,也招聘不到那么多新教师。利用原有的高校力量,挖潜应急,要求精英教育机构承担相当一部分扩招任务,增办高职学院、网络学院、二级学院,作为权宜之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精英教育机构继续承担大众化任务,大办高职高专,从长远看,无论对精英教育或对大众化教育,都是弊大于利。 首先是精英教育机构不能适应办大众化教育的需要。仪器设备、实习基地不适应高职高专的需求,特别是师资不适应高职高专的教学。正如五星级宾馆的高级厨师到大排档未必能做出适合大众口味、物美价廉的菜肴,学术水平高的理论型教授也当不了“双师型”的教师。更重要的是办学思想不适应。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理论型的模式来培养高职生。因而,普通大学所办的新高职,大多仍走过去老大专的老路,把理论型的本科教育稍加压缩教给高职生,或干脆让高职生到本科班级去附读,能像办得好的独立的高职院校那样培养出人才市场上适销对路的职业技术人才的不多见。 其次,对精英教育机构也不利。普通高等院校,包括部属的重点大学,由于承担繁重的大众化任务,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分散,承受着猛烈的大众化教育的冲击。2001年的统计资料表明,部属71所大学,师生比达1:18.18(其中20以上的20所,25以上的6所,还有30以上的)。大众化教育冲击精英教育,势必导致精英教育质量下降。近年来,重点大学的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事实令人担忧。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过程中,必须保护精英教育,减轻大众化给予精英教育机构的压力。 如何减轻压力?在政策层面上,有两条政策性的原则似应重新考虑。 其一,在高等教育增长的规模速度上,要改变“控制发展”或“加快发展”为”适度超前发展”。因为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有一个周期,必须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速度有一个超前量;又因为教育的发展要受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所制约,超前只能是适度的。问题在于这个“度”如何掌握。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因子很多,要作多因素的分析与综合。下面只是为说明“度”的掌握而假设的一个例子:社会的发展主要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指标通用的是GNP或GDP,如果GNP或GDP的年增长率为7%左右,那么,高等学校招生的年增长率最好是8%左右。以此为“度”来看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可以说,1997年以前发展过于缓慢而1999年之后发展又过于迅速。再申明一句:这只是举例说明而不是多因素分析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