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认为康德哲学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把知识确定性的说明押注在欧氏几何学与牛顿物理学的绝对正确性上,随着这些理论的唯一性和绝对正确性被推翻,康德的先验“形式”和“范畴”也跟着完结了。然而通过康德先验形式的核心范畴——交互范畴——与牛顿力学关系的考察,我们至少可以说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另外,科学与哲学的界限真的可以完全消解吗?如果暂时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现实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科学与哲学究竟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著名的哲学家与科学家相互作用又相互区别的个案分析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 毫无疑问,康德对同时代自然科学成果是非常重视的,他把自己的工作看作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正是为了在哲学上响应当时科学的发展。哥白尼的科学探索表明要想科学地正确地解说自然界,就不能仅靠自然界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不能仅仅依靠我们的感官和经验,这就需要超越二者,既超越自然界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又超越我们的感官和经验。寻求这种超越的东西,成为当时科学发展的关键。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康德哲学的初衷及其与自然科学的密切关系,从康德哲学的核心范畴我们可以更具体更著实地看到这一点。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四项十二个范畴的原理分为两大部分,第一、二项为一部分是所谓“数学的原理”,后两项为一部分是所谓“力学的原理”,其中关系三范畴最为康德重视,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交互作用范畴正是这最受重视的三范畴中的最高范畴。 要厘清康德交互范畴与牛顿力学的关系,不能不考察牛顿力学对整个康德哲学的影响,让我们从康德年表开始。 1740年(16岁)9月: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哲学院。 学习的科目是:哲学、语言(希腊语、希伯莱语、英语、逻辑、数学、天文、物理、诗学、辩论等)。他比较接近逻辑学、数学助教马丁·克努真。在其指导下,康德接触伏尔夫、牛顿著作。 这为他以后研究牛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746年~1755年,康德毕业后作了九年的家庭教师;研究者都认为这是康德潜心研究自然科学的九年。但是否研究牛顿人们却没有说。实际上或许我们可以推断,九年的时间中,在自然科学方面,康德的主要兴趣在牛顿力学。首先,理解牛顿力学对康德来说并不存在什么困难;其次,九年里分别在牧师、地主和贵族家做家庭教师,使康德有条件研究牛顿,如有藏书、时间和氛围。这虽是推论,但是1754年与1755年康德通过九年研究而发表的成果可以证明我们的推论并非没有根据。 通过以下比较我们可以说明这点: 牛顿 天文学 1671年创制反射望远镜初步考察行星运动规律,解释潮汐现象,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并由此说明岁差现象。 康德 天文学 1754年6 月《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起在其引起日夜交替的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并怎样才能证实这种变化问题的研究》发表。 1754年,康德首先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地球自转因潮汐摩擦而逐渐迟缓…… 两者在同一领域注意到同样的问题,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康德研究牛顿力学的结果。 1755年,这是康德在科学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一年。3 月他的《关于诸天体的一般发展史和一般理论,或根据牛顿原理试论宇宙的结构和机械的起源》在哥尼斯堡和莱比锡匿名出版,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被恩格斯称为“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康德星云假说,后来被发展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在天文学上有着里程碑意义。不仅从题目上可以看出与牛顿经典物理学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康德运用牛顿的引力原理、运动原理对太阳系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这是牛顿所没有做到的。正像恩格斯所说的,康德一开始他的科学生涯,就把牛顿的稳定的、从有名的第一次推动作出以后就永远如此的太阳系变成了历史过程……(《自然辩证法》)。 从牛顿力学提出一直到本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以前,牛顿为代表的经典力学体系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康德生逢其时,不仅他的自然科学研究深受影响,而且他的哲学也同样。 再让我们来进行一个对比: 康德说:“时间的三种形态为持续、相继和并存,所以时间中所有现象的一切关系也必须有三种规律先于一切经验,并使经验成为可能。”(《纯粹理性批判》B218)这是因为关系范畴的图式是“时间次序”。关系三范畴即实体、因果、交互则依次被归纳翻译为康德哲学的持续、相继和并存三个原理。这恰恰是与牛顿运动三定律相对应的: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指质点)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都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固有的这种运动属性称为惯性,这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 这里正与康德实体原理的“持续”相契合。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任何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与其所受的外力成正比。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即 a=F/m加速度a既成为一个矢量,既不是持续,又不是并存的,那么a显然是相继过程,与康德的因果原理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