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合评析西方学者关于休谟人学思想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对休谟《人性论》中的人学主题作了系统考察。首先,考察了休谟的“以情感道德为人性立本”思想的提出、基本内容及其在西方人学思想发展中的意义;其次,剖析了休谟“‘彻底’经验论的根本矛盾”,指出其“知性科学主义”方法是使其“情感道德主体性”具有抽象性的重要原因;再次“对休谟人学的功过得失”作了整体性评说。 对于休谟以建立“一切科学唯一稳固的基础”的“人的科学”为主题的《人性论》,过去着重于其“彻底”感觉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怀疑论的研究,对其人学思想虽也曾一般性地批判过它的“资产阶级人性论”,但却没有鲜明地抓住其人学主题作系统深入的考察。国外早就有学者注重了它的整个人性论或人学意义,其中,自N·K·史密斯1941年发表《大卫·休谟的哲学》一书以来,对休谟人性论的自然主义解说非常流行;它们旨在从休谟那里寻找自然主义人性论的思想武器。比如美国当代休谟研究专家B·斯特德, 他在《休谟》一书中甚至认为:“休谟恰恰以比方说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所用的同样方式提出了一种普遍的人性理论。”〔1〕这显然涉及到对休谟人性论的实质、 意义和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本文就此谈点看法。 以情感道德为人性立本 近代哲学认识论树立人的理性认知主体的失败,在休谟看来,原因就在于对人的理性及整个人性本身探究的不彻底。他认为,理性认识源于感觉经验,理性也可以归结为感性,人性、人的精神本质也就终究表现为感觉、情感、情绪,他把它们统称为知觉,其最初的形式则为印象。休谟的这一思路既是英国经验论传统的逻辑推进,也是当时英国以哈奇森为代表的一批道德学家的“道德感”理论影响的结果。休谟曾称赞哈奇森的“道德感”理论:“最令人信服地论证了道德不是事物的抽象性质,而完全是与那特殊的(即‘种’的)存在的情感或心理感受有关的。”〔2〕广而言之,这种诉诸感性、情感的取向, 正是那个启蒙运动时代的精神主流。作为其杰出代表的卢梭,正是以激烈的情感主义张扬人的自然本性和为人之道,使原先从属于理性的情感、意志反过来支配理性,标示了人文精神狂飚突进式的历史飞跃,并深深影响了康德。休谟对康德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怀疑论惊醒了独断论的迷梦,实质性的也正是在情感道德的人文精神方面。 休谟主张情感道德的人本主义,优于卢梭激情奔放的浪漫主义渲泄,他运用的是严密的哲学论证,并为之建立了坚实的认识论基础和完整的体系。作为正统哲学家,休谟从认识论开始,其实他最关心的是道德问题。他在《人性论》中明确宣布:对道德原则及审美情感的好奇心和关切,“这就是我的哲学的起源”;在“道德学”卷首又说:“道德比其他一切是更使我们关心的一个论题”〔3〕。 休谟的哲学生涯确是发端于对文学——美学和道德的兴趣。他早年就着迷于古罗马的塞涅卡等人的道德哲学著作;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发现道德哲学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同样为那些他们在自然哲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所困扰:全部是些假说,依靠的是捏造而非经验。每个人都求助于自己的想象力来建立关于德行和幸福的体系,而不考虑每个道德结论所必然依靠的人的本性,因此我决定就这一方面进行我的主要研究,而且我的每一个真理都将从批评学(即文学和艺术——引注)的材料中引伸出来。”〔4〕这段话可以说是他的《人性论》体系的总设计:关心道德,诉诸经验,又从审美即主要涉及情感方面加以引伸。 所以我们在《人性论》中看到,休谟隐约地把自己比喻为苏格拉底:由自然哲学转向精神哲学,即立足于人的精神道德本性来说明其他一切科学。而这一人性的根本就是情感、感性经验。首先从认识论上他遵循经验论,确认其基础是感觉印象和作为它的复本的观念;同时,按照“道德感”理论,“善恶可与声音、颜色、冷热相比,都不是对象中的性质,而只是心灵中的知觉”〔5〕; “发生道德的感觉只是由于思维为一个品格时感觉到一种特殊的快乐”〔6〕。这样,知、情、 意三者便统一于感觉、心理感受、情感本能之类同样性质的东西,也就是它们都是一律的感性的东西、感觉经验——印象和观念。因此休谟认为,虽然他最关心道德,他是“通过道德进入一个思想的新天地”〔7〕, 但关于这个道德的情感、感性本质,首先就应该能够在认知方面得到确凿的证明;而通过认识论上的论证,它就可以上升为哲学的基础和第一原则,就可以确立为人性的知情意三大领域并从而成为一切科学的普遍的根本原则;这样构成的人性论体系,就是一切都与情感道德相关,又使情感道德、从而整个人性论具有了坚实统一的哲学认识论基础。这一以情感道德为核心、又以“彻底”感觉经验的认识论为基础的构想,充分实现于他的《人性论》的布局和论述之中。 休谟的体系无疑是在世人面前树起了人之作为情感道德主体的形象,它显然不同于认识论传统的理性认知主体:在后者,情感、意志服从于认知的理性,在前者则颠倒过来,认知理性服从于情感、意志;情感、意志及其道德实践——人的社会感情和行为,较之对自然的认识具有最重大的决定意义,最能体现人的本质,最值得哲学的关心和研究。他那句名言:“理性是、并且也应该是情感的奴隶”〔8〕, 集中表达了这一思想。由此来看康德:他的三大批判汇合为“人类学”,他的纯粹理性作为道德实践本体,他的理论理性为实践理性的大厦奠基,又以实践理性的自由作其“拱心石”,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最后是审美情感的目的论统一了认识和道德。这整个体系构架、主题、目的与休谟的相似性十分明显,只是一个的根本原则是先验理性,另一个的则是感性情感。无论如何,休谟率先由把人主要视为理性认知主体转向把人当作情感道德主体,这不能不说是对人的哲学反思的一大拓展和深化。这一早于、并大大地影响于康德的人学、人本主义转向,试图实现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休谟曾表露:“精神哲学在这里所处的情况正和哥白尼时代以前的自然科学所处的情况一样”,“只是想借一大批伪说来掩盖自己对于真理的无知罢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