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虽然西方现代哲学取代近代哲学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重大变更,标志着西方哲学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但它也象被它取代的近代哲学一样本身包含着缺陷和矛盾。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进行新的反思和变更的需要。 关键词 现代西方哲学 后现代主义 三、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超越 但是不能由此认为,在批判近代哲学上,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只是简单重复前此的现代西方哲学家。二者之间在某些方面仍有重要区别。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不仅批判西方近代哲学家,也批判现代哲学。后一种批判体现了他们对西方现代哲学一定程度上的超越。下面我们列出5 个较为重要的方面。 第一,后现代主义者大都指责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不彻底,在批判基础主义时往往又陷入另一种形式的基础主义,而他们力图克服这种不彻底性。 罗蒂认为现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都没有摆脱对科学和哲学等的最后基础的寻求。以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企图通过语言分析寻找一种语言学上的精神表达(实际上就是一种具有规范作用的语言),而语言哲学家们提出的“语言的转向”也不过是用“语言”取代“心”的方式继承了旧的基础主义传统。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则企图通过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而获得一种绝对可靠的基础。他们仍然主张哲学的严格化和精确化,仍是基础主义的真实继承者。〔12〕尼采、柏格森、狄尔泰、布拉德雷、罗伊斯、弗洛伊德等人对传统哲学虽然都进行过激烈批判,要求超越以主客、心物等二元分立为特征的基础主义,但无论是尼采的意志,柏格森和狄尔泰的生命,布拉德雷等人的精神或弗洛伊德的利比多,都无不是柏拉图式的理念的变形,仍然带有明显的基础主义痕迹。罗蒂同意海德格尔这样的话:尼采是最后的形而上学家,因而还不是能完全摆脱柏拉图主义的后形而上学思想家。〔13〕 德里达等人也表示过类似观点。德里达以反对“在场的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等形式继承了海德格尔等现代西方哲学要求摆脱形而上学的立场。但他并不认为海德格尔等人获得了成功。他说:“没有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我想做的工作将是不可能的。”但他又说,正因为他受惠于海德格尔,他才要“在海德格尔的著作中寻找其属于形而上学或他所谓的存在-神学的印记。”〔14〕。德里达所说的形而上学印记,主要是指海德格尔用了“存在”这个概念。海德格尔把存在(在)和存在物(在者)区分开,在反形而上学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在德里达看来,海德格尔所作的这种区分仍然受形而上学支配。为了把自己与海德格尔区分开来,德里达创造了“痕迹”(trace)、 “延异”(differance)等一套晦涩的哲学术语来表达他对难于捉摸、隐喻和不断自我再构造的东西的称颂,企图以此最终摆脱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第二,后现代主义者对某些现代西方哲学家即已表现出的反主体性和人类中心论(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倾向作了进一步发挥。 反主体性和人类中心论是西方现代哲学超越近代哲学的重要方面之一。由于主体性和人类中心论均以主客、心物等二元分立为前提,而后者往往导致人的异化(物化、对象化),使人失去其本真的个性,不少现代西方(特别是所谓人本主义思潮)哲学家要求重新认识人的存在及其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把人看作是完整的人。后现代主义者继承了这种观点,但不同意现代西方哲学家仍然把人作为一种确定的存在,即具有实在性的主体的倾向,认为这未能摆脱形而上学。他们要求象消解其他实体性的存在那样消解人的存在。人在哲学中自然也失去了核心意义。他们由此要求以非人本主义取代人本主义。福柯之将尼采的“上帝之死”发展成为“人之死”在这一点上具有典型意义。他在《事物的秩序》一书的末尾中谈到,“随着语言的存在越来越明亮地照耀我们的地平线,人类便逐渐地消亡。”〔15〕他认为不是人作为主体把语言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语言的存在揭示了人的存在的意义。 其实,海德格尔早已表示过类似的思想。如果说他前期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此在追问还没有脱离以主客二元分立为特征的主体性的形而上学范围,他后期所一再谈论的“在的真理”就是一种排除了主客二分而达到主客融合(天人合一)的存在论。他认为西方近现代哲学中的许多概念(如真理、实在、文化、价值、世界)都是在主客二分的前提下提出的,必须加以超越。他经常援引未受二元分立框架约束的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以便从中发现更具有始源性的真理,他认为人的本真的存在不是作为自然的主宰,而是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并由此要求不把人置于宇宙的核心和支配地位,而只能当作众多的在者之一。这也就是使人由自然的统治者、主宰者变成世界上其他一切存在的倾听者、守护者。 海德格尔的这种观点与福柯的人之死的思想和德里达的无中心和非在场的观点有所不同。德里达就不同意海德格尔走出“人”,即二元分立和主体性的道路,认为所需要的是一种“风格”的改变,这种风格能“同时说几种语言,产生几种文本”。〔16〕尽管如此,在要求改变主客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从而抛弃与之相关的主体性原则和人类中心论上,他们却是一致的。 应当注意的是,后现代主义者提出人的消失并不是笼统地否定人的存在及其意义,而只是要求取消作为与客体相对立的主体的人的存在,也就是使人摆脱主客心物等等依存关系,摆脱对外在世界和普遍的理性观念的依赖。有的后现代主义者鼓吹要使人成为无中心、无本质、无长远目标和理想、不担负社会和历史使命以及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人,不受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制约、而只享用当下的、现实的生活的人。在他们眼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自由和自主的人,才能充分展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些看起来很荒唐,实际上主要是反对以普遍理性和主客、心物等二元对立为特征的哲学思维模式的一种极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