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学术 最近几年来,关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哲学)的问题成了我国哲学和文化研究中热点话题之一。但后现代主义是一个缺乏确定性的概念。西方学者对其所指很不相同,对其评价更大相殊异。有的哲学家认为它改变了哲学发展的方向,甚至开辟了哲学的新时代;而另一些哲学家则往往对其投以鄙薄的眼光,甚至称某些后现代主义议论是“胡说八道”。〔1〕中国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和评价也是互不相同。究竟应当怎样看待这种哲学思潮呢?它的出现是否西方哲学发展中一种方向性转换(转向、转型)?是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根本性超越?能否体现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加以研究。本文从西方哲学现当代走向的角度说些想法。 一、后现代主义的多重含义及当代后现代主义者的基本理论倾向 为了讨论上述问题,先要对“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所指加以限定。 “后现代主义”原仅指称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在欧洲,由于结构主义哲学在某些方面与建筑设计、文艺创作和人类文化的研究有一定联系,而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巴尔特等所谓后结构主义者又都企图由批判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方体系哲学(首先是“现代”哲学)的基本观念,因而后结构主义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典型形式。在美国、奎因、罗蒂等从分析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所谓新实用主义哲学家则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特别是强调杜威等人的工具主义)来批判和超越近现代西方的哲学传统,他们的哲学也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形态。一般说来,当代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多是指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 然而,在理论上具有上述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而有些后现代主义者(包括法国后现代主义的干将利奥塔等人)很难归于某一确定的哲学流派。不少西方学者由此对后现代主义作了较广义的解释,认为凡是具有上述倾向的都可列入其内。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D.R.Griffin)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2〕这样一来, 不同时期具有这种理论倾向的哲学家都可归属后现代主义。除上面提到的外,其中比较重要的还有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德利兹、哈贝马斯、弗洛伊德、马尔库塞、阿多尔诺、维特根斯坦、奥斯汀、戴维森、波佩尔、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贝尔、伯恩斯坦(R.J.Bernstein)等人, 尼采、狄尔泰等一些19世纪思想家则被当作后现代哲学的重要先驱。在格里芬编辑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1993)一书中,被当作这样的奠基者的有老一代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斯、詹姆士和杜威,生命哲学家柏格森、过程哲学家怀特海和哈茨霍恩。一句话,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最有影响的反传统的哲学家大都被当作后现代主义者。有的人甚至把后现代主义追索到帕斯卡尔、维柯和卢梭。由于这些哲学家分属不同哲学流派,其理论重点和目标也互有差异,后现代哲学自然就成了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 按“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的西文语义,把后现代主义由60年代以来的特定思潮扩展为本世纪上半期、甚至19世纪中期以来的整个西方哲学的最主要思潮不无根据。因为“后现代”自然是“现代”之后之意,而在英语等西文中,“现代”(modern)通常是泛指西方“现代化”(modernization)运动开始以来(以17世纪产业革命为标志, 甚至可上推至文艺复兴)的整个资本主义时代。中文通常译为“近代”,modern philosophy相应译为近代哲学,因而“后现代”即为“后近代”。既然从19世纪中期、特别是本世纪初起西方哲学中就已先后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批判和否定近代哲学的思潮,自然可以说从那时起就出现了后现代主义。 只有注意到后现代主义一词的多义性,我们才能在它的某种确定含义下揭示它在西方哲学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所实现的转向的性质。 如果它被用来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哲学,那它所实现的转向从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在这方面当代后现代主义只能算是其中一部分)。在如何看待西方现代哲学取代近代哲学的性质和意义上有不少问题需要重新研究,我个人认为,这种取代是哲学思维方式上的一次根本的变更,标志着西方哲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3〕 如果把它限定为本世纪60年代以来的当代后现代哲学,认为它实现了新的转向,那意味着把它当作超越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代表了西方哲学发展中一个最新阶段。由于它是后于具有“后现代”(“后近代”)意义的现代西方哲学,有些西方哲学家认为应当称它为“后后现代主义”(post-postmodernism)。〔4〕 当德里达、罗蒂、利奥塔等当代后现代主义者强调其哲学对现代哲学的转向或者说超越时,他们的基本理论倾向正是属于这种后后现代主义。他们在否定现代哲学时既指向19世纪中期以前的“近代”,又指向以后的“现代”。因此考察他们是否实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新转向以及这种转向是否和怎样体现当代哲学的走向,既要揭示他们是否以及怎样超越笛卡儿以来的西方“近代”哲学,更要考察他们是否以及怎样超越19世纪中期、特别是尼采以来的西方“现代”哲学。这就需要从与现代西方哲学相比较的角度对其一些主要理论加以剖析。 当代主要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理论虽各有特色,但存在着重要的共同之处,正是后者把他们作为后现代主义者联系起来。这些共同之处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几乎都有反对(否定、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体系哲学、心物二元论、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论(人道主义)、一元论和决定论(唯一性和确定性,简单性和绝对性)的理论倾向。估价当代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哲学转向上的意义,最重要的就是考察他们的这些否定性理论与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