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早年思想形成时期的代表作《历史和阶级意识》(1923年)是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引起争论最大的著作之一。其许多观点对当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60年代卢卡奇在生命暮年写下了《审美特性》(1963年)和《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年)两部巨著,从独特的理论视角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进行全面总结和反思,并在新的基础上加以超越和深化。 一、从“自然是社会范畴”到“返回到存在去” 正如卢卡奇的学生A·赫勒所说, 如果不了解卢卡奇早年的哲学立场和观点,就很难理解他晚年的哲学。[1] 卢卡奇写作《历史和阶级意识》的时候,他的哲学世界观正处于“转型期”,用卢卡奇自己的话来说,正处于“马克思主义学徒期。”[2] 我们可以发现他此时有两种不同、甚至是截然对立的分析问题的思路,即一方面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唯心主义思想模式,另一方面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和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思想模式。这两种思想模式同时并存、相互包含、相互冲突推动着卢卡奇思想从带有费希特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黑格尔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 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决非“第二国际”理论家所说的是一种关于自然的实证主义理论,而本质上是一种关于社会的理论、社会哲学。据此,他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诠释,他断言:“自然是社会范畴,……自然的形式和内容、自然的范畴及其客观性都是受社会制约的。”[3] 卢卡奇表明:⑴自然的东西不能与社会的东西分割开;⑵自然界只有被社会关系所中介(加工、改造),对社会过程来说才有意义;⑶不能对自然界进行客观的考察,因为任何部分的考察都是机械主义的。由此,他认为只存在社会辩证法,而不存在恩格斯所说的自然辩证法,因为辩证法有关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并不存在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中。”[4] 尽管卢卡奇对恩格斯的指责是错误的,但他正确地揭示了自然本身是受社会历史制约的这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这一思想的获得是与卢卡奇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分不开的。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反驳费尔巴哈感性世界概念时指出:“他[费尔巴哈——引者注]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 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甚至连最简单‘可靠的感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往来才提供给他的。”[5]这就是说, 现实的自然界不是以原始的状况出现在人们面前,而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不过,马克思又指出,“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存着”。[6]尽管自然打上了社会的烙印, 但是它对于人及其意识而言,仍然保持着它在产生上的优先性。自然界决不可能完全消溶到社会历史中去。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A ·施密特在理解马克思这一思想时说出了部分真理:“如果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范畴,那末社会同时是一个自然的范畴,这个逆命题也是正确的。”[7] 然而,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并没有作这样的理解。当他专注于社会所中介的“第二自然”时候,却丢掉了对人和意识具有先在决定作用的“第一自然”。这样,卢卡奇就把自然完全归化为历史,用历史吞掉了自然,从根本上否定了自然界对人及其意识的优先地位。 本世纪30年代,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学徒期”的卢卡奇在莫斯科研读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他认识到劳动在理解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重要作用,如果否定了马克思学说中的自然理论、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思想,也就等于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从而与马克思主义真正精神绝缘了。 60年代以后,卢卡奇努力寻求一种能够把主客观辩证法统一起来的理论体系。他发现本体论是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他提出“回到存在去”口号,努力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他说:“当代,对世界的思考重新实际地返回到存在基础上的尝试,只有在复苏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道路上才能够实现。”[8] 卢卡奇认识到,《历史和阶级意识》的主要缺陷是没有包含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分析,把研究仅仅局限于社会,没有把社会置于自然的基础之上。在死后发表的巨著《社会存在本体论》中,卢卡奇认为,《历史和阶级意识》因理论偏见而抛弃自然辩证法的做法,是一个反恩格斯和列宁的根本错误,现在自然本体论不再混同于历史本体论,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必要前提。 卢卡奇之所以把自然本体论看成是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基础,是因为世界上的每一种存在物在自然界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卢卡奇把存在分为三大类,即无机自然界、有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他指出,在这三种存在类型中,无机自然界是其他两种存在形式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存在产生于有机自然界,而有机自然界及其发展则可以进一步在无机自然界的发展中找到答案。 与他早年把自然归化为社会的做法相反,卢卡奇力图寻找社会存在的和自然存在的根本差异。他发现,人类是在劳动中走向历史、获得自己的社会存在的。在有机自然界,动物没有超越生物存在的界限,只会消极地适应环境。而人从一开始就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有目的、选择决定的行为方式取代动物无目的、自然决定的行为方式。卢卡奇认为,劳动中目的性的设定行动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为它改变了物质对象和客观过程的因果联系的固有平稳,使纯粹因果链条活动沿着所规定的方向运动,最后创造出劳动之前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在劳动发生作用之前,自然界只有纯粹的因果关系,或如康德所说,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劳动把目的性和因果性这两者之间稳固的相互作用引入到存在中,把人类从纯粹自发起作用的生物需要和满足中提升出来。卢卡奇写道:“通过劳动,目的性设定在物质存在中实现了,因而一个新的客观性就产生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