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月之:梳理传统与文化自觉 上海社会科学院熊月之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地方化的时代,回顾传统,研究、 总结、整合各民族本土文化资源,成为全球性普遍话题,用现在流行的话语,就是“文 化自觉”: “文化自觉”这个名词是费孝通先生1997年提出来的,但文化自觉的实践则早已有之 ,从1958年牟宗三、徐复观等四先生关于《中国文化与世界》的长篇宣言,学术界这些 年来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诸多讨论,对传统文化研究的巨大成就,杜维明先生等 关于中华文化资源整合的不懈努力,都可以说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新环境而进行的文化 自觉的努力。 说到中国文化传统,即使再伟大的学者也会觉得自己太渺小。悠悠五千年,广袤千万 里,列四大文明古国而硕果仅存,虽饱经忧患而其命维新,其内蕴、特征、遗传、变异 、核心、边缘……,值得研究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传统文化包含着文化传统的因 子,文化传统是连接传统文化的链条。传统有连续性,也有变异性。以儒学而论,两汉 不同于先秦,魏晋不同于两汉,宋明不同于隋唐。 我们知道,传统有多样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完全融合为 一体以前,各有其独特的文化,各有其自己的传统,群星灿烂。即使在汉民族地区,由 于幅员广阔,岭南、燕北、吴越、巴蜀,亦各有其区域文化特点,风姿各异。在同一时 代同一区域,传统亦有大小、雅俗、核心与边缘之别。近代以前,尊崇儒学是占统治地 位的核心传统,信奉关帝、观世音是乡野村姑的边缘传统。已故的谭其骧先生曾撰文, 极言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极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传统有其客观性,但对传统的认定、诠释则含有主观性。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 为三,取舍相反,各有不同,互相攻击,都自认为孔墨真传。当年韩非子已感叹,不能 使孔墨复生,谁能定其是非! 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之中,任何彻底抛弃传统、割断传统的想法、做法,在价值判断 上既无必要,在经验事实上也绝无可能。但是,传统有可塑性,不同时代有损益。在历 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前人曾经向传统中添加许多新鲜的营养,使其保持盎然的生机,盛 唐的吸纳西域文化,两宋的援佛补儒,晚明的会通西学,均属此类。我们曾经明智地废 弃传统中一些阻碍民族前进的不良成份,比如废除科举,禁止缠足。我们也曾粗暴地对 待传统,“五四”时期的片面批孔,“文革”时期的“破除四旧”,都使我们付出了昂 贵的学费。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传统有许多流失,甚至是严重的流失。比如,在先秦诸子 中,墨家曾为显学之一,墨家是比较注重科学技术的,里面有很多讨论科学技术的内容 ,到《淮南子》时代还有留存,但儒术独尊以后,这一传统就逐渐流失了。 比如,墨家尊天右鬼,在文化传统中属于今人所说外在超越的资源,可以生长出比较 系统的宗教文化,也在儒术独尊以后逐渐流失了,只在民间信奉怪力乱神这一边缘传统 中有所留存。 再比如,三纲五常的统治地位以后,先秦儒家“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双向关系 ,变成了臣对君尽忠的单向关系,臣批评君的传统就逐渐流失了。 关于传统,我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一定还有万语千言要说。我在这里想特别强调两 点: 第一,中国文化有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的传统,这是中国文化历久弥新、奔腾向 前的关键。第二,中国文化有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传统。谭其骧先生曾指出,“中国在 一个国家里,汉族在一个民族里,一贯对待不同文化采取容许共存其荣的态度,不论是 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是如此,因此,儒佛道三教得以长期并存,进一步又互相渗 透,同时又能接受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共同性”。这两点 ,一是开放,二是宽容,是中华文明能在世界四大文明中绵延不绝、硕果仅存的根本原 因,是我们讨论的中国之道中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今天能够比较平静、从容地梳理传 统、实现文化自觉的根本原因。 梳理传统和文化自觉,都需要适当的环境和心境。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中,迫于 外来的压力,即使中国第一流的知识分子,也无法从容地面对外来文化,无法理智地面 对自己的传统,时而义愤,时而狂躁,时而绝望,这给今天的知识分子留下了广阔的努 力空间。现在,中国正在和平发展,国际国内环境向我们提出了文化自觉的艰巨任务, 也提供了相对宽松和优越的环境。对待传统文化,学术界使用的词汇有反省、反思、扬 弃、重建、创造性转化等,我在这里使用“梳理”,意在突出整理、盘点、摸清家底, 突出平和的心境,对传统抱着同情的理解态度,因为这是对传统进行反省、反思、扬弃 、重建、创造性转化的前提和基础。 莫汉蒂:印度眼光洞察中国 印度德里大学莫汉蒂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印度在中国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在文化与文明领域,印度佛教的研究不仅利用大量来自中国的资料,并且还引发了关 于在中国佛教与儒学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对于印度文化的作用的讨论。认为中国文明以唯 物主义和集体主义为特征与认为印度文明以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为特征的二分法的观点 受到印度学者质疑。中国与印度都有多元的、复合的文明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动态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呈现出新特征。